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陈佩秋:看画还需费功夫

时间:2013年05月27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邵 杰

  走进装饰得古朴典雅的双柏书屋,藉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举办的“双柏艺潭”文化沙龙活动,近日记者有幸聆听到陈佩秋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有关书画鉴定的许多真知灼见,受益匪浅。

  陈佩秋是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她和谢稚柳这对伉俪经历了从动荡岁月到改革开放至今文物书画界的许多变迁。陈佩秋熟悉我国历朝历代书画名家的用笔习惯,以及墨色、款识、著录、书画装裱技艺、绢的织造方式等。在书画鉴定方面,她不迷信前贤的著录,倡导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将对比法与考证法相结合,常常提出大胆而独具思考性深度的鉴定意见,她提出的有关《步辇图》《潇湘图》《踏歌图》等艺术史上重要作品的鉴定观点,发人深思,大益后学。言谈中,她很少提及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只说现在已经很少画画了,而是希望年轻人对书画的真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去把这些遗存的问题都搞清楚、弄明白。

  书画真伪问题历来都存在。陈佩秋说:“目前在博物馆中有这类争议作品的存在,而且数量并不少,在拍卖市场中,假画流转泛滥,这类问题更为普遍。如果不去清理这些伪作,对艺术品收藏家、书画学习者以及后人来说都将是一种伤害,所以应当让真正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保留下来。”陈佩秋指出,伪作并不是简单地指那些作品署名不详或有误的情况。具体来讲,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是包涵许多内容的,主要是能够代表和反映出特定艺术家的创作水平以及那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水平,所以并不单是讲款识、断年代的问题。对此,她还特意提到有次在拍卖会上一件破碎得很严重的宋画团扇仍然拍出了很好的价钱,“现在存世的许多宋画就大多是没有款识的,但画得很好,年份也够,创作功力值得称道,这就很好”。她还特别强调了笔法问题,气韵生动、起伏转折,每个时代的画家都是有其独特之处的,这是摹仿假造不来的。

  如何深入精研书画鉴定?陈佩秋语重心长地说:“看画要费很多功夫的。”她感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做研究的条件是非常好的,除了真迹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册的真实再现与细节呈现更直观、更近距离地去接近原作,有时甚至比去看真迹还清楚,可以看得很仔细,这对研究很重要。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上,就要严格认真地去观察标准件,去发现一个时代的绘画创作方式和水平,以及每个艺术家运笔的特点,然后通过不断比较来鉴别真伪,一步步地进行梳理。例如,通过比对标准件就可以发现,宋代绘画作品中的外轮廓线经常是非常挺拔的、皴迹上大多有苔点等等。

  陈佩秋还生动地举出了《夏景山口待渡图》的例子。这件作品被认为是五代时期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作者选取江南渡口之景,开卷处干沙浅岸,坡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壮,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的笔法表现漫山的树木丛林。“从上海乘坐火车时,在镇江一代,远望被竹林覆盖的山头,我就看到真如画中苔点的点染一般,这就说明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其构思也确实是从实景中得来的。”老人如是说。在艺术史与书画鉴定具体操作问题上,陈佩秋认为,学史论的应该多接触一些真实的绘画创作,不能只读书本,学绘画的也应该多读些史论文章,关键之处在于要融会贯通。


(编辑: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