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由篆入草气高古——观刘承闿的书法艺术

时间:2013年05月2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孙宜才

  

冰壶秋月 刘承闿

  刘承闿自幼喜好书画,上世纪70年代初,他毅然改行从事书画篆刻,师从朱复戡。一学竟就是穷经皓首,书法也成为了他终生追求的艺术事业。

  朱复戡常常教诲刘承闿:学书第一要取法乎上,第二要认真,第三要不慕虚名。不仅仅教他怎样学书,也教他如何做人。朱复戡教书法,强调要涉猎金石学、文字学,积累深厚的文化功底。刘承闿跟他系统地学习了篆书、篆刻、草书、行书,此外还学习了文字学、金石学等相关知识。他学习朱复戡书法的一个“笨”办法,就是细线双钩,在逐笔逐字双钩的过程中细细体会书法的结字规律,揣摩用笔的技巧和韵味。此外,他还双钩了不少历史上经典的名碑帖,诸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等。

  刘承闿初以秦诏版起家,旁及石鼓和秦代刻石,所书钟鼎、大篆之作凝重古朴、刚劲有力。其小篆用笔外圆内方、端庄厚实、灵动儒雅、收放自如,尤其是收笔,自然天成,不留痕迹。观刘承闿篆书,不疾不厉,平稳沉静,一派谦谦君子之风,给人以苍劲厚重之感。因篆书的高妙境界,他的篆刻作品也直追秦汉,刀笔中有书意,方寸间见意境,识者自能辨其所达到的高度。

  刘承闿的草书,可分为中年和晚年两个时期。他中年时期的草书,风格很像朱复戡,尤其在字形上显出几分机械,因而也难免给人些许刻板和呆滞之感。可是后来,刘承闿的草书面貌竟焕然一新了,从以前对朱复戡的刻意模仿中彻底跳脱出来,呈现出一种自我驰骋的艺术境界,生硬、沉重和呆滞不见了,代之以活脱、轻盈与灵动,线条的挺拔里添了些许柔媚与清秀,笔底的腾挪中充满着跳荡和飞驰。在此后的两三年里,有幸又陆续欣赏到刘承闿的多幅草书新作,以四幅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代表的多幅六尺条幅,雄浑肃穆,寓顿挫于畅达,荡恣肆于内敛。尤其是长卷《琵琶行》《前后赤壁赋》等巨幅作品,飘逸洒脱,汹涌于无际,纵驰而有度,通篇和谐流畅、贯气充沛、浑然一体。

  这种宏篇巨幅的创作,只有遍阅古今碑帖、参透文字奥秘、胸中早有成竹,方可从容为之。对大师的刻意模仿是必要的,或许那正是刘承闿书法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先入进去,再跳出来。入进去是继承,跳出来是创新;入进去才能学到大师或古人的精髓,跳出来方可写出自己的面貌。

  刘承闿中年以后深刻领悟到“草由篆出”,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其一,是指用笔,即以篆书的中锋用笔来写草书,追求篆书自然委婉的使转和畅达有力的线条;其二,更重要的是指结字,即有相当一部分草书的结字,其结构源自于篆书,也就是说,由篆而出的草书,一要讲求高质量的线条,二要把字写对。到晚年,他以篆书的深厚功力来写草书,讲究线条刚劲挺拔的力度,既注意笔画的扎实、单字的造型,又注重线条在飞动中的流畅,深思熟虑谋篇布局,自由掌控疾徐收放、浓淡干湿,营造出既雄强又浪漫的高古之气,形成了刘承闿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