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感恩生活 回报社会——记浙江画院院长、山水画家孙永

时间:2013年05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 凯

孙永

  在近30年的艺术道路上,浙江画院院长、山水画家孙永始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艺术创作方法体系及其理论的建构,并注重提倡写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孙永养成了一边在家临摹传统,一边去实景写生的良好创作习惯。他用铅笔、炭笔、钢笔,或水墨、浅绛、重彩等不同形式,创作写生作品汇总累计两三千余帧。正是具备了良好的写生功底,他在创作时得心应手。早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孙永就凭借《水乡风情图》一举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浙江美术界赢得了荣誉。2009年,孙永时隔25年再次凭借浓墨表现鲁迅故里江南绍兴老城全貌的《鲁迅故里图》,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银奖。同时,在工笔画领域,他早年创作的《三味书屋》《夜幕下的喘息》《魂》等作品,立意独辟蹊径,给沉闷的工笔画界以别样的活力。

  在美术理论上,孙永也颇有建树。他曾于2008年发表的《剖析当前山水画界“黄泛”现象的成因——有关如何学习黄宾虹之我见》,以鲜明的论点佐以翔实的论据,引起当时业界关注。历时8年周期,他在出版的《孙永画集》《模山范水——孙永写生》两本画集中,集中了自己对中国画发展的思考与感悟,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字功力和理论根基。

  作为浙江画院的领军者,孙永在积极推动艺术创作的同时,更思考画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具备忧患意识,不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应当清醒认识到时代背景下所应当具备的长远眼光。他曾深入比较了新中国画院发展的历史溯源,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所面临的历史挑战与机遇,特别是中国画在当代面临新艺术媒介冲击下的紧迫使命,针对性地提出“开门办院、资源共享”的画院发展模式。尤其在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上,他对老、中、青画师的年龄结构和画种配比进行有步骤的调整,通过研究员和学员制度,将更多有潜质、有朝气的年轻人吸纳到画院的大家庭里,探索了一条集创作、研究、培养于一体的画院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孙永始终强调一名文艺家所应当具备的“感恩”和“回报”之心。身为浙江省政协委员的他,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近年来,每当发生重大社会突发事件,如东南亚海啸、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西南旱情等,在孙永的组织与带领下,浙江画院画家们积极参与,创作和捐赠的作品达上百件。2008年,孙永与画院画家们来到浙江武警部队最基层、最边远的东极边防派出所,活动期间恰逢台风“凤凰”登陆浙江,书画家们克服了海上八级台风带来的晕船呕吐,与岛上的边防官兵联欢,为他们辅导和创作。孙永还专程赶往浙江龙游桥下小学考察调研书画教育现状,并结对扶持桥下小学。浙江画院将给予学校经费补助、派专家讲座、设立美术特长生奖学金、指导学校出版师生美术作品画册和免费为学校培训师资等,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奉献爱心。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