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艺术大讲堂:戏剧与城市,在新的历史时空中并翅腾飞

时间:2013年05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彦君

  主讲人:刘彦君(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话剧研究所所长)

 

  祖籍河北安国,中央戏剧学院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话剧研究所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国际戏剧评论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

  出版学术著作15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研究》《文学评论》《艺术评论》《中国戏剧》《剧本》《新剧本》等全国性重要报刊发表戏剧方面论文、评论等400余篇。多次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和部级、院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戏剧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戏剧的蝉蜕》《栏杆拍遍——中国古代剧作家心路》《梅兰芳传》《东西方戏剧进程》《图说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发展史》(四卷本,与廖奔合作)《中外戏剧史》《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从传统到现代——戏曲本质论》《戏剧鉴赏》《中国话剧现场》等。

戏剧与城市,在新的历史时空中并翅腾飞

  戏剧由于它的社会性和公众性质,与城市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论证出戏剧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如戏剧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领地,等等。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戏剧演出对一个城市的物质进步,对一个城市的精神成长的见证。剧场作为一个具有交流和沟通作用的公众场所的功能和作用已不容置疑。它能够汇聚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情、人文图景、精彩瞬间,能够汇聚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的情感、意志、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表达这个城市的历史精神和时代愿望,以及他们各自所秉持的那种自强不息、开放宽容的情怀和信念,并最终为来自不同城市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同。

  而城市对于戏剧的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拥有最现代化的剧场。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如各类演出平台、资助平台、资讯平台、评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等。这些对于戏剧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也具备相对高水平的观众。城市多是政治、文化、高科技的中心,各类精英也大多集中在城市。他们也许不懂戏剧,但他们有娱乐的要求,有较高的修养,也有较高的收入。对戏剧来说,在现代年轻受众的审美口味和戏剧艺术间搭建一座桥梁,是他们成功的保证。实际上,活跃于北京、上海等各个大城市的民营剧社,依靠的就是城市白领群体的支持。

  当然,与理论阐释相比,实践的意义似乎更加重要,因为它具体如物质般决定着戏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与走向。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戏剧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逐步提高,全国各类戏剧园区和演出场所的建设越来越多。一些戏剧走向了社会化的发展模式,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而网络发展,政府资金资助模式的改变等因素,也构成了城市发展与戏剧发展的同步关系。下面,就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讲述。

国家大剧院与卡索尔顿艺术节联合制作的罗西尼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剧照 王小京 摄

上海芭蕾舞团表演的现代芭蕾舞剧《简·爱》剧照 王小京 摄

  一 戏剧园区的建设

  至2009年,上海市仅话剧演出场次就高达3000场,而话剧中心一年制作了33台新戏;在这一戏剧园区打造的过程中,仿佛一夜之间,20余家民营剧社全部扑向上海市场参与竞争。“京东戏剧基地”正在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以9剧场为品牌,以众多小剧场群为基地,以各小剧场为核心区的发展战略,将推动北京戏剧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两地率先仿照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日本涩谷等地的戏剧发展模式,开始了建立中国城市戏剧园区的探索。

  2003年,上海市静安区率先在自己辖区内开始了“戏剧大道”的规划,2009年,这个商业文化街区改名为“现代戏剧谷”。这是上海市探索戏剧文化向戏剧产业延伸的一次全新尝试。戏剧谷以静安区为中心而又不局限于该区,辐射了上海市区中心和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的重要剧场,形成了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S”形带状街区。以安福路为中心,集中容纳着美琪大戏院、百乐门、上海戏剧学院等20多个文化单位和剧院。其定位非常明确:戏剧平台的服务商、戏剧资源的集成商和戏剧环境的营造商。

  其“四大平台——推广、资助、演技、演出”的全方位建设,在2003年当年就有了社会和经济双效益。至2009年,上海市仅话剧演出场次就高达3000场,而话剧中心一年制作了33台新戏;在这一戏剧园区打造的过程中,仿佛一夜之间,20余家民营剧社全部扑向上海市场参与竞争;一度曾经出现《武林外传》《杜拉拉》《鹿鼎记》《茶花女》《漂移》等5部作品同时在外巡演的盛况,在全国演出市场最早树立起上海话剧的响亮品牌。

  2007年,北京东城区正式启动了“戏剧文化城”的建设,推出了“戏剧东城”的口号,出台了《东城区关于推进首都戏剧文化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制订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聚合戏剧资源,为艺术院团、专家、编创人员、演出场所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戏剧文化繁荣发展。2009年,区政府承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宣传东城戏剧文化特色,促进戏剧交流发展。

  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9剧场的建设与开发。为了更好地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9个剧场”经过数年的培育,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北京“9剧场”。经过了五年的经营积累和市场建设,北京9剧场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经营成绩十分突出。在北京历年的小剧场戏剧市场中,9剧场占据份额最大,演出剧目94个;话剧演出场次835场,培训、讲座等活动场次146场,全年总场次为981场;全年营业剧场6个;平均每场演出2.7场次;全年观众数量为16万人次;票房总收入500余万元;场租收入342余万元。无论是在演出场次还是演出剧目数量上,9剧场连续两年保持着全市第一的纪录,并创造了同一晚上演出6个不同剧目的新纪录,以及每晚平均上演场次2.7场的最高纪录。

  随着9剧场品牌的确立和市场份额的扩大,9剧场在成立初期规划的“京东戏剧基地建设”在2009年也初现规模。在垡头文化中心、798艺术创意园区、化工八场等地,已经开始着手改造建设为小剧场;在呼家楼小学、鸟巢等地,也正在为剧场开发做出市场预测和分析,准备再建设6至10个小剧场。“京东戏剧基地”正在按照规划逐步实施,以9剧场为品牌,以众多小剧场群为基地,以各小剧场为核心区的发展战略,将推动北京戏剧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仅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剧场文化建设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武汉人艺在2009年12月乔迁新居后,建立了一个名为“1001戏剧沙龙”的组合剧场群落。沙龙含话剧剧场、儿童剧场、D5空间、亲子剧场、COFFEE沙龙和画廊六个部分。

中国儿艺小剧场亲子剧《小吉普·变变变》剧照 中国儿艺提供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许培鸿 摄

  二 剧场建设与经营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北京20多家小剧场演出逾3000场,演出剧目160个,其中新剧100个,观众多达60多万人次。2012年,北京61家(不完全)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收入达9.3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9%。可以说北京正在形成一个体制内外、高端低端、多元多样、竞争共赢的舞台演出大市场。

  戏剧园区打造之外,剧场建设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以北京为例,近年北京演出场所数量的增加稳居全国之首。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北展剧场、首都剧场、解放军歌剧院、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剧场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演艺机构及演出商争相抢占的演出平台。据统计,北京以上大剧场平均每年演出戏剧300场左右,演出剧目80个左右。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集演出、创作、经营三位一体的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文化事业单位、目前国内最强势的艺术机构,短短5年的时间,已经成长为“吞吐量”世界第一、“生产力”及经营业绩全国第一的行业老大。

  大剧场的周围,一大批更加时尚、前卫的民营小剧场也纷纷现身。如蜂巢、蓬蒿、聚敞、繁星、雷剧场、麻雀瓦舍、新工人剧场等。几年间,北京的小剧场就由原来的10余家增长为20余家。这些剧场不仅让更多的年轻戏剧人有了创作的机会和平台,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给小剧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北京20多家小剧场演出逾3000场,演出剧目160个,其中新剧100个,观众多达60多万人次。

  大剧场和小剧场的建设推动了戏剧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在首都北京。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北京61家(不完全)营业性演出场所全年演出收入达9.3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9%。可以说北京正在形成一个体制内外、高端低端、多元多样、竞争共赢的舞台演出大市场。

  与剧场建设相匹配的是剧场的经营。在这方面,近年来也有着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尝试。

  国营剧场的经营,在戏剧院团改制之后多以开辟“亲子剧场”为主要盈利模式。“亲子剧场”主要针对中国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消费习惯而建立。经营策略多采用会员制、套餐制等商业手段以吸引观众。这一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成功挽救过日本儿童剧团的演出危机,而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也已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了。这种“亲子剧场”的经营形式不仅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全新探索,也是各地戏剧院团在剧场管理方面改变经营理念的全新尝试。

  民营剧场近年的经营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商业、非商业,喜剧、非喜剧,实验、非实验……戏逍堂、繁星戏剧村、聚敞现代艺术中心、雷子乐“笑工厂”等民营剧社的掌门人都强调“泛剧场”概念,除了正常演出外,他们还采取举办跨界表演,引进国外交流项目,为有潜力的创作者提供机会和便利等等措施来扩大影响。

  由北青集团控股、落地于一个汽车经销商俱乐部里的剧场“盈之宝”的生存策略是寻找投资商和赞助商。他们先是制作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戏剧引起关注,得到投资商的赞助之后,小剧场的收益开始持平,一年之后就会稍有盈利了。对于剧场的经营,他们实行的是“综合营销”战略。并仿照“前店后厂”的食品加工模式,创造了“前场后社”的概念,剧场、剧社联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剧场联盟资源,通过各环节的联动,将雪球越滚越大,以实现在全国城市的巡演。

  戏逍堂做戏剧,与家乐福开超市、肯德基炸鸡腿一样,目标是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2009年9月,戏逍堂获得了北京枫蓝小剧场的长期经营权。在与商业地产的碰撞、谈判和实际运营中,戏逍堂找到了一条小剧场运营的特色路线。2011年,他们获得了两个亿的风险投资,计划近年内再建数十个小剧场,形成戏逍堂的院线资源。

  目前,戏逍堂在上海、济南、青岛等地都有了自己的专门剧场。他们把在北京大本营演出获利的剧目,由当地加盟商进行排演,票房收入按约定的比例分成。他们坚信,将来连锁店能够达到24至30家时,盈利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到时可能光靠发行就能赚钱了。

  东方先锋剧场的维系主要靠合作与票房。意大利小剧场戏剧节、亚洲城市青年戏剧节、两岸当代青年戏剧演出季、北京青年戏剧节……这些与北京戏剧家协会合作的项目,积攒了东方先锋剧场“高品位”的口碑,造成了演出市场的火爆。同时,对上演剧目近乎苛刻的选择,也为剧场的票房收入奠定了基础。

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剧照 新华社发

话剧《雷雨》剧照 国家大剧院提供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