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应做时代的旁观者
“走上文学道路,是因为我想把青春梦继续做下去,于是用文字编织了一个梦境。”在4月24日由文艺报社主办的“中国梦与文学理想”座谈会上,26岁的80后女作家霍艳这样讲述她的文学之旅。可是现在,已经出版十几部作品的她,愈发觉得自己的文学梦以及自己的作品虽“情绪饱满”,底色却是“一片模糊”。
“我和其他一些青年作家,总把‘自我’当作个性的标签贴在文字里,却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注。很多时候,我们肯花篇幅去渲染情绪,却不愿去弯腰接触社会,缺乏对现实的观照。”霍艳说。
“还有一些作家,虽然标榜现实主义,但走入了过度虚构的歧途。”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接过话茬。
北京大学教授董学文指出,不管是围绕“自我”写作,还是为吸引眼球写作,都是在逃避现实,作家不应做时代的旁观者,应该多一份对现实、对未来的期望,为责任而写,为梦想而写。
文学要为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方向。
“举国上下都在谈论中国梦这个现实而浪漫的词,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是因为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民族的梦、人民的梦,其内容就是民族的追求和人民的抱负。”董学文说。
“因此,作家为梦而写作,就应把自己的文学梦融入到人民群众对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期待中去。”董学文强调。
如何融入?何建明认为,个人的文学梦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就是要让文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作家创作时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发出中国声音。
“不能把主流意识简化为弘扬好人好事。”何建明认为,对文学写作而言,无论是弘扬正面的东西、赞扬真善美,还是鞭笞负面的东西、贬斥假丑恶,都是增强主流意识,发挥文学正能量的体现。
“中国梦一提出,国人心里为之一亮,体现出中国梦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说,“它对中国文学的启示就是,中国文学要有中国特色,要秉持包容的现代性理想,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美学,确立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坐标。”
文学梦必须根植于现实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只为一个伟大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
“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作家不能缺位,应该用心拥抱生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写出最有感情、最精彩的文字,唯有如此,才无愧于时代。”作家叶广岑说。
“现实有黑暗的死角,时代也有冰冷的一面,但有梦想的作家可以触摸到亮色和温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霍艳对文学梦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今许多作家所写的,都是二三十年前的内容,甚至属于更为悠久的历史,并未给予当下应有的关注,何建明认为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何建明说,也许有些作家需要沉淀,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作家“未对现实下手”,是因其对现实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出了问题,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文学梦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社会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梦才能更美且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