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新春享书文双美雅趣

时间:2013年02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行书轻裘道德七言联

行书雨润风催五言联

行书瑞雪春风七言联 邱振中

  五代孟昶写下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成为中国特殊的艺术形式——楹联的最初案例,后人承沿其意而久成习俗,每逢岁除,张挂春联迎新纳福。而今,中国美术馆在癸巳春节期间亦沿袭旧俗,举办“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传承中国楹联雅趣。

  癸巳吉年,借“翰墨传承”之题,此次展览由“福庆初新”、“昌文咏胜”、“铭言寄世”3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侧重:“福庆初新”部分以春联为主;在楹联发展的历史上,内容突破新旧节序之囿,广泛地表现为题咏山川胜景、感叹风物岁时、抒发情怀心志等,这些内容在“昌文咏胜”、“铭言寄世”两部分中进行集中展示;“铭言寄世”部分则更多地体现在以事、以物、以景来抒发情怀心志、感叹风物岁时,文心隽永。展览所邀书家,皆名当世,所示书作,各体杂陈,风格各具。参展的百余位书家,由展览学术专家组民主投票推荐。展出的作品亦是经专家组遴选而定,笔墨行章间传达联语之诗情文意、义理哲律、书焕其彩,词句灼灼中透析翰墨之大美无言、风神韵致、文心沁人。

  楹联书法,兼具楹联、书法之长。其内含楹联联语之意,外彰书写逸美之状,陶然兴会,耐人追寻。千百年来,文人乐此而雅悬斋壁,书家好此以酬应赠答。楹联沿袭古乐府发展到律诗的平仄押韵,以及对仗骈俪的悠久传统,而六朝骈俪文和唐诗的勃兴则直接影响到“楹联”概念的确立。楹联作者李岫春撰文认为,楹联是中国文学中最简约的传统文学文体,短小精悍、易学易会,但并不比诗词简单,联语因其“水分少”,作联人应具有丰厚的学识、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浓郁的艺术手法。展览中,书家或展示新旧节序的年俗情结、烘托癸巳年热情祥和气氛;或选楼、阁、亭、台、寺、观、祠堂等环境中的联文,以笔感得其境,体验楹联书、文双美之趣;或纳近身事景于内,抒发别样心绪;又或叹于风物岁时,示超然物外情,表淡泊名利心,然俱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在楹联家看来,它是“诗中之诗”。

  对对子,不仅是文人之间的娱乐,在美术馆的空间中,它更是一种能让所有人参与的“新鲜玩意”。展览期间,在中国美术馆展厅举办征联活动,由中国楹联学会提供10个上联,向广大观众征集下联,展览活动结束后,由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专家对应征作品进行集中评选,自诩有诗词功底的观众可以安心大展奇才。中国美术馆还举办以“新春对对碰——我在中国美术馆过大年”为主题的亲子专场活动,通过艺术性、趣味性兼具的亲子活动,让小朋友体味楹联艺术的魅力。

  据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介绍,楹联要求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它要在立意、取象、言志、抒情、章法等方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最近30年,古老的楹联借助社团优势而取得长足进步,又恰逢网络兴起并强力助推,得以迅猛发展。“对联的生活化趋势,使创作者的喜怒哀乐、穷通感念乃至生老病死,皆可系之于联、发之于联。”孟繁锦说,知人情、悟事理、感怀历史、针砭时事,心有所感悟,随时可以形诸于联。这就要求创作者摒除假大空的应景之作,着力于意境和意象的营造,务去陈言,才能逃出庸手之列。

  有人说,一副好联,如同一曲节奏、旋律、和声完美统一的乐章。在对与不对之间,在联与不联之间,在切题与超脱之间,在语言的雅与俗之间,如苏轼所言“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悟出只属于自己的独到之“联”。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