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警惕“名录”陷阱!

时间:2013年01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开展的第一次传统村落普查工作已经于上个月结束,并公布了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名单。一时之间,各省市关于本地多少村落入选名录的报道纷纷见诸报端,许多偏远的村落也进入了世人的视野。

  在一个又一个村落快速从地图上消失的时代,名录的出台让关心传统村落命运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名录”效应所带来的陷阱也不能不警惕:名录里的村落固然是杰作,名录之外的村落是否就可以不管不顾了?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共646个,在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村落当中,这份名单的分量显得过于沉重。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千万平民和一个骑单车的被屠杀”的段子,听段子的人首先问的是:为什么要杀那个骑单车的?希望名录之外的村落不会遭遇这种漠视。

  非遗保护人士常说,这是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正因为剧烈转型,对文明的延续而言,包括名录在内普遍意义上的村落将何去何从更值得关注。对此,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说得很明白,“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农耕文明,这文明的基础在农村,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村是古村落。中华民族最久远绵长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这些村落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传统村落不只是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两者的综合体,更是动态的遗存。因为那里还有人群居住,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传承和延续。

  传统村落的文化,从田园、建筑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是村民在创造与享受过程中的自然选择。因此,与其自相矛盾地把村落视为活态遗产,保护、保存下来给后人以借鉴、思考和凭吊,不如视之为未来文明发展的一种可能,孕育出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

  如今,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50%,在城市包围农村的形势下如何面对农业文明?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都以为,城市化就是消灭农村,现代化就是消灭农民,其实这是有违科学发展观的。农业文明有着许多低能耗、低污染、无垃圾、可持续等城市化永远无法占据的优势。按照中国的古老历史和当代国情,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看,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这些如繁星般散落在中华大地上自然形成的村落,短则百十年,长则近千年,往往意味着姓氏族谱、家族制度、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宗教信仰、口头文学、游戏竞技……它们是世世代代人民繁衍生息的场所,蕴含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智慧,也承载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和这方水土的兴灭盛衰,是中华文明的真正的基础。正如学者廖奔所说,村落中的人们早已开始了不同于以往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但这不等于说,乡村社会形态所负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已经一并涤荡净尽,恰恰相反,从这些有形古村镇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包笼天地的裹卷力和固有生活方式持久向今天渗透的气息。

  记者在《守望古村落》一书看到的一组数据显示,2000年时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300个自然村落消失。这是一组令人生畏的数字。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一张大网,那么自然村落就是网结,如果网结都寥寥无几了,网就会散架,何来中华文明?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