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新艺术·新平台·新畅想——记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
12月16日至26日的中国美术馆,173件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设计作品充溢着青年艺术家们的才情、个性、诉求和梦想,凝聚成当代中国青年美术发展图景的缩影——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艺术报社承办的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的举办及相关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青年艺术家群体生态进行了一次权威、鲜活的扫描与呈现。 ——编 者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左中一,中央文史研究馆常务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等与青年艺术家在展览现场交流
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开幕式现场
“85新潮”后的再突破
此次展览的作品是从全国投稿的5000多件作品中遴选而出的,除张纯的国画《遇.见》,廖星君的国画《清莲禅意》,祝华婧的国画《戈壁》,冯晓峰的雕塑《破晓》,陈拔良、陈拔楷的漆画《翘楚·韵》5件新人优秀作品外,还展出了新人佳作10件、新人提名作品30件和入围参展作品128件。
或清新、或尖锐、或张扬、或平实、或典雅、或新奇……年轻人的活力、在语言方面的探索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这次展览留给观众最为深刻的印象。比如,当前描绘时尚男女的工笔画创作很多,同为工笔画,《遇.见》却把油画的元素融入其间;《清莲禅意》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减掉用笔,减掉书写性,采用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体现出作者对于笔墨的把握能力;表现新疆人民古朴、纯朴、质朴精神面貌的《戈壁》,笔墨到位、纯熟、老练,但又不墨守程式;《破晓》将桌椅与古筝、滑板、象棋并置,装置一般的作品传递出中国传统居室古雅的氛围;《翘楚·韵》冲破漆画桎梏,反而发挥了西画的特长。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王志纯感到这次展览的学术性很强,所反映出来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是蓬勃的、创新的,“我觉得当代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传统艺术的时代和现实的转换,这次展览中的一些作品无疑完成了这种创造性的转换”。
展览上对时下年轻人艺术思考片段的集中展示,也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文献价值,令很多评论家不由得将它与改革开放初期的“85新潮”相比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那时作品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受到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艺术思潮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却是中国现代艺术的一次突破和试验,很多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而这次展览显然已经走出了那个阶段,这与中国整个造型艺术的发展趋势是吻合的。“‘85新潮’那种浮躁、盲目学习外来艺术的现象,在这个展览上有很大改善,众多青年艺术家对历史、社会、民族的现实进行了很严肃的创作,特别是一些油画和工笔画体现得更为突出。”美术评论家刘龙庭也深有同感。
“试错”,青年艺术家最大的资本
展览中有两件名为“日记”的作品,一个是任哲的油画《展览日记》,另一个是党磊的水彩《小巷日记》。在创作中,年轻作者们把自己周边生活中很多琐碎的东西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诉说着他们的喜悦、困惑、理想、彷徨、安慰、忧虑,这引起了美术评论家顾森的关注。他认为,艺术不等同于重大题材,往往在小的细节上更能够体现出艺术性。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平则有感于展览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从题目就能看出来,像魏宗武的油画《暖冬》、樊钊的雕塑《天地间·最可爱的人》,我还见到了受电视剧《蜗居》启发而创作的作品等”。他说,从展览中可以觉察出还是有很多热爱艺术、认真对待艺术的年轻人存在,这也是艺术发展的未来所在。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融合·超越——造型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使得这些年轻人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按照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去画画,表现手法非常多元,开放包容的思想和兼收并蓄的胸怀十分可贵。正如获奖作者冯晓峰所言:“我热爱我的生活,我觉得艺术创作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的确,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投射,技术的储备和艺术的手段都是为此服务的。不过,身为年轻人,客观上阅历不够,对于生活思考的深度有限,所以在艺术的主观修为上还有不足的地方。
从这一角度出发,评论家们也看到了展出作品存在的缺憾:有的思想不够健康;有的在继承传统方面还不够深入;有的形式、技法缺少个性化表达;有的虽然汲取、承传了民间养分,但是没有自成一格,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有的较多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观念,缺失了文化地域性;还有的在手法上比较拘谨,缺乏有力度、有气度的作品,笔力、画锋都较弱。《中国美术馆》杂志执行主编徐沛君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艺术作者大都带有学院痕迹,重研究、重技术,在创作中要求过于苛刻,太想让画面完美,反倒约束了自己。“青年人最大的资本不是完美,不是有激情,而是可以‘犯错’,青年画家创作的过程应当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当你发现很多路走不通的时候,才能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路。”他进一步解释道。
让更多新人新作“破土而出”
此次展览的参展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既有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又有职业画家,尤其还有不少的“80后”、“90后”,这也让身在展厅中的评论家们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艺术经历。《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杂志执行主编朱天杰说:“记得1981年举办了江苏省青年美术展览,当时我在报社作美术编辑,那次参展和获奖对我以后的人生、对艺术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至今都在。”同样是1981年,《美术观察》杂志主编李一也在上大学的时候参加了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并获了奖,“一晃30多年过去了,后来我参加过多次书法展览,也获过很多奖,但印象最深刻的、震动最大的还是当年那次展览,对自己以后在书法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给予了很大鼓励,而且这种鼓励是受益终生的”。
年轻人一旦有了这样的平台、这样的展示机会,能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手中的画笔展示出来,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造型艺术新人展这一鼓励、发现、扶持、培育青年艺术家的平台,让更多新人新作得以“破土而出”,今年有的作者更是本科刚刚毕业就获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当然会令他们终生难忘。“造型艺术新人展为全国的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平台,来展现自身的艺术追求与不断创新的艺术面貌。”展览开幕式上,获奖作者祝华婧的发言代表了很多年轻作者的心声。
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只有尽快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才能够更深刻地表达当代的精神;对于整个艺术界来说,只有青年画家群体不断崛起,才能把中国当代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从而推向世界。也正因此,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认为,造型艺术新人展受到广大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显示了青年艺术家的朝气和锐气,给画坛乃至艺术界注入了一股蓬勃气息,这是这一展览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最大的特色。艺术事业需要一代代人来接力完成,青年人是最具想象力、创造力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
新人优秀作品展示
遇 见(国画) 张 纯
清莲禅意(国画) 廖星君
戈壁(国画) 祝华婧
破晓(雕塑) 冯晓峰
翘楚·韵(漆画) 陈拔良 陈拔楷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