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抗跌 传统收藏理念回归
近日,国内几大拍卖公司秋拍相继落槌,市场继续大幅缩水,有人预言,明年春拍寒流还将继续。大浪淘沙之后,经受得住考验、具有抗跌性的艺术品浮出水面,诸多拍卖公司秉承文化理念,细分艺术品市场,在调整中探寻新的商业模式。
从已拍卖的总成交额来看,几大拍卖公司在秋拍继续减量,相比春拍,缩水近3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50%。
从已拍卖的总成交额来看,几大拍卖公司在秋拍继续减量,相比春拍,缩水近3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50%。以中国嘉德为例,2011年春拍市场最高点为53.2亿元,2011年秋拍开始回落,成交额为38.6亿元,2012年春拍成交额为21.4亿元,秋拍的总成交额则滑向近3年最低点——17.4亿元,环比下降近20%,比2011年秋拍总成交额38.6亿元下降了近55%。
在今年秋拍之后,价格超过亿元的拍品仅有1件,而春拍的过亿元拍品共有6件,包括书画两件、瓷器两件、古籍善本1件、珠宝1件,2011年秋拍过亿元拍品则有12件。
北京永乐拍卖总经理董军表示,市场下滑在预料之中,也是宏观经济紧缩在艺术品市场的体现,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他说:“前几年艺术品的价格相对虚高,但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底部基础较为薄弱、松散,有段时间过度追求高价,就像很多中国人蜂拥到欧洲购买奢侈品,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如果没有底部建构的基础,只有悬空的数字,迟早会跌下来,艺术品市场整体向下调整也是发展的必然。”
北京匡时副总经理谢晓冬表示:“市场基本延续以往的形势,藏家对名家精品的喜好没有改变,精品仍旧拍出理想的价格,但参与的人数少了,流通性有所收缩,价格没以前高。”尽管如此,人气旺是今年拍卖的主要特色,买家更加理性,市场回归艺术本身的价值。
在收藏群体上,谢晓冬介绍,在今年拍卖中,机构性买家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基金、融资买家等投资性买家因为资金压力,购买力下降。而市场调整也是买入的机会,一些科技、新媒体等产业的收藏家还在扩大购买力度,很多新藏家持续进场。比如,齐白石的《祖国颂》及其他几件作品就被机构买家竞得。
近现代书画占本季拍卖成交主力,古代书画表现也尤为突出,当代艺术市场则出现了下滑趋势,经过调整之后的市场,凸显出具有抗跌性的艺术品。
近现代书画虽然处于调整中,价格普降,但买家群体巨大,总成交额仍旧占据主要部分。近现代大师精品作品仍具有抗跌性,一线书画家作品成为成熟藏家及艺术品投资机构争夺的对象,比如,秋拍近现代书画的最高成交价作品——齐白石的《祖国颂》在之前曾有两次拍卖纪录,2002年11月3日,在北京华辰以11万元成交;2006年6月3日再次在北京华辰上拍,以374万元成交,在本次保利秋拍中,成交价高达8280万元,6年时间里,增值高达22倍。而在北京匡时秋拍中,丰子恺的《千家山郭静朝晖》以55万元起拍,在多位藏家激烈竞逐后,最终以690万元成交,超出起拍价10余倍,该作在2002年中贸圣佳秋拍中的成交价仅为2.2万元。
除了占本季拍卖成交主力的近现代书画之外,古代书画表现也尤为突出,几家主要拍卖公司在本季古书画拍卖中都有不少斩获,除本季拍卖最高价——1.012亿元成交的王振鹏《江山胜览图》外,中国嘉德上拍的董其昌作品《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以6267.5万元高价成交,成为书画板块成交价最高作品,也创下董其昌作品的拍场新纪录。
董国强表示,古代书画在市场中表现好主要在于买家忠诚度高,很多藏家或买家深谙书画市场,收藏经验较丰富,他们对古代书画信心坚定。另外,古代书画的资源稀缺性也决定了其上涨的市场行情。
在前几次艺术品市场调整期间,古代书画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跌性,比如,在2009年的秋拍期间,诞生了4件亿元古代书画,2009年高价拍卖前100名中,33件古代书画成交额达13.3亿元。藏家朱绍良表示,古代书画有着不可再生的资源稀缺性,因此尽管大的市场环境不佳,但藏家还是在积极参与。他表示,北京盈时的“四王吴恽专场”虽然成交率很好,但受经济的影响,成交的价格远不如预期,凡是买到的藏家都是“捡漏”。
在现当代艺术板块,当代艺术市场急剧下滑,与之形成对比,20世纪现代艺术的几位大家作品却显示了良好的抗跌性。保利香港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共有49件作品,常玉、赵无极及朱德群作品共8件,7件成交作品总成交额为7797万港元,占该专场总成交额1.52亿港元的近50%。其中,朱德群的《红肥绿瘦》以超出估价5倍的4025万港元成交。在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中,赵无极、朱德群、常玉作品多达13件,总成交额为2.4亿港元,占专场总成交额4.2亿港元的57%,朱德群的作品《白色森林之二》以6002万港元刷新该艺术家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随着市场的沉淀,艺术品收藏注重文化内涵的悠久传统正在恢复,收藏价值观渐趋理性。
在今年秋拍中,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专场,粗放经营、以量取胜的竞争时代已经过去,细分市场、挖掘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比如,北京翰海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佛像专场拍卖,在2012秋季拍卖会中,推出了两场专场拍卖,成绩斐然,持续不断的推广对国内佛像收藏市场以及宗教艺术的学术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很多拍卖公司在举办拍卖同时,还举办了不同形式的文化生活体验、艺术品知识普及、讲座和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推广活动,让大众对拍卖行业建立全面的认识,如北京永乐将中国茶文化概念整合融入整个清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中,并举办相关的讲座活动。董军表示,希望通过类似的文化推广活动,让拍卖市场上真正的消费者多一些,使藏家依靠自己的判断和喜好进入市场,形成相同品位的收藏圈。“中国的艺术品消费群体其实很年轻,进入收藏的时间较短,我们希望通过传播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培养中产阶级对艺术品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喜爱艺术品,使更多有消费、收藏心态的人进场,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诚信,尊重市场交易规则,随着收藏经验的增加,他们的鉴赏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谢晓冬认为,随着市场的净化和晋级,那些富含文化内涵,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拍品将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悠久的收藏传统正在恢复,他表示:“回到艺术品收藏的本源,回归文人式的收藏传统,强调文化,强调中国艺术品的传统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好现象。”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