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我们需要“传歌人”

时间:2012年12月04日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清雷

  “永远的王洛宾”纪念音乐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四面八方的听众云集响应。这位传奇的作曲家辞世17年,他的歌依然传唱不已,回荡在无数人的心里。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音乐流派和现代作曲技法传入之后,为中国的音乐创作面貌带来了新意,出现了谭盾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和作品,但目前中国音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尤其是一些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出了偏差。

  不少青年作曲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当中使用了无调性、十二音序列技法等现代作曲技法就等于成功,就是创新;使用传统技法、调性音乐来创作就是落后。有的作曲家甚至对旋律写作不屑一顾,认为那是极其老土和落后的东西。对于特别强调旋律性的艺术歌曲写作更是嗤之以鼻,认为是小儿科,不屑于此。从而陷入作曲技法至上、“表现自我”、极其狭窄的圈子里不能自拔。作品得不到听众的认可,他们认为是听众音乐欣赏水平太低;同行不接受,他们又认为这些人听惯了古典、浪漫派音乐,“抱残守缺”。他们的理由是,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一些运用浪漫派作曲手法创作的作品,在当时上演时不仅受到听众,包括一些古典乐派大师的强烈批判,所以“是金子总会发光”。对此,著名作曲家杜鸣心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无调性、十二音体系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至今没有改观。西方作曲家与广大听众之间仍然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不应该花这么多时间再去走他们的老路,否则我们还要白白耽误几十年时间。

  那么,今天的音乐创作之路应该如何去走?洛宾先生用他的一生,给当今的作曲家很好的启示,那就是:破除对作曲技法的迷信,扎根于民间音乐的沃土,将旋律视作音乐的灵魂,为人民而创作。自1938年改编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洛宾先生就深深扎根于西部,用一辈子经历从事西部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他一共创作歌剧7部,改编、创作歌曲1000余首。他的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民“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而“让大家传唱500年”的精髓,就是王洛宾歌曲的旋律。每一位听众听到王洛宾的歌曲,无不为其迷人的旋律所打动、所陶醉。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莫不如此。1998年在台北跨世纪之声音乐会上,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特别将《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曲作为压轴之作,此曲也被誉为“艺术珍品,皇冠上的明珠。”洛宾先生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为表彰洛宾先生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洛宾先生扎根于西部民歌的沃土所结出的硕果。洛宾先生更不会为他的听众发愁,因为亿万中国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是洛宾先生的“铁杆粉丝”。

  21世纪的中国乐坛,需要谭盾这样的国际作曲家,也同样需要王洛宾这样为人民而创作的“传歌人”。王洛宾先生用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一点。他在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对21世纪中国音乐创作仍然有宝贵的启示意义,那就是:为人民创作的艺术家是不朽的。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