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默然老师,戏剧人永远怀念您

时间:2012年11月19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季国平 高深

默然老师,戏剧人永远怀念您

□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默然老师说:“如果说话剧舞台与影视还有一争,那就是话剧演出与观众互动、共同创造,这一优势,影视是不具备的。中国话剧百年的发展史说明话剧不能脱离时代,目前话剧不景气有客观原因,但话剧人也应反省自身,不是观众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脱离了群众。”

  ■默然老师早年失学,自学成才,人生格言就是“达到理想的途径是学习,实现理想的根基是知识”。他擅于把握人物性格,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倾注于他所塑造的人物,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心灵,他一生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默然老师热心地关注当代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关心中国剧协的工作,他是当代中国戏剧界旗帜性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宽厚仁爱的戏剧长者。

  11月8日,我们正在兰州举办第六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默然老师去世的噩耗突然传来,大家都非常哀痛。当我从默然老师的长公子李龙吟先生处得知,默然老师在离开我们前夕,已经写成了我约请的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30年的文章《三十年回眸》时,忍不住哽咽了。

2007年4月,纪念话剧诞辰100周年经典话剧片段演出后,李默然等艺术家合影

话剧《报春花》剧照

  “我是一个戏剧人”

  绝大多数观众是从银幕上邓世昌的动人形象认识默然老师的,我当然也不例外。但是,默然老师尽管在电影界声名远播,却一生坚守话剧舞台,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是一个戏剧人”,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舞台。默然老师生前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即便是晚年,他仍然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和中国剧协名誉主席,关心文联和剧协工作,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奋斗了一生,德高望重,令人敬仰。

  我最早有幸与默然老师近距离接触是1997年11月,中国剧协在广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上。我当时还在中国文联机关工作,当时组联部主任于健知道我是研究戏剧的,派我去参加这届戏剧盛会,见到了我敬仰已久的默然老师,以及著名学者张庚和郭汉城等戏剧界大家。当年与默然老师的合影,我至今仍珍藏着。默然老师身材魁梧高大,讲话铿锵有力,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一身正气、不严自威,而戏剧界的同仁们都尊称他“默然老师”。

  我对默然老师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是2003年8月之后。当年组织上派我到中国剧协工作,我随即专程前往沈阳,拜望了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默然老师。他给了我很多的勉励,增添了我做好剧协工作的勇气和信心。回北京后不久,默然老师和我都去了西安,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也正是在这次戏剧节期间,默然老师意外发现了肺部有病灶。9年来,默然老师与病魔抗争,同时仍然非常热心地关注当代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关心中国剧协的工作,从戏剧创作的导向、人才的培养和会员工作,到剧协举办的各种重大活动、评奖办节,他都亲临现场,悉心指导。他是当代中国戏剧界旗帜性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宽厚仁爱的戏剧长者,他的突然离开,是我国戏剧界的重要损失。

  默然老师一生为戏剧事业奉献,不计名利,不讲报酬。可能当代的一些年轻人不一定理解,他在电影事业上那么辉煌,为何还要坚守相对清贫的戏剧舞台呢?在我看来,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有着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独特魅力,比起影视艺术更具挑战性,更要求艺术家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力。默然老师就讲过:“如果说话剧舞台与影视还有一争,那就是话剧演出与观众互动、共同创造,这一优势,影视是不具备的。”另一方面,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和话剧、戏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是非常值得一位人民表演艺术家为之终生坚守和追求的。戏剧可以说是我国文艺界最大的门类,也最具实力,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中国文联统计过从艺60年在世的文艺家有6000多人,戏剧界就有1400多人;而近日出席党的十八大的40多名文艺家代表中,戏剧家更有15人之多。“我是戏剧人”,默然老师这句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一个戏剧人的自豪。

  情系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1983年由中国剧协创办的戏剧表演艺术大奖,明年将迎来30年大庆,默然老师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遗作就是为梅花奖创办30周年而撰写的纪念文章《三十年回眸》。

  默然老师对梅花奖寄寓了无限深情。他写道:“梅花香自苦寒来。寓意深远,激人奋进!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处在一个关键历史时刻。一场破坏、摧残文化的‘大革命’,使得拥有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跌入了文化废墟。有300余个剧种的戏剧大国,舞台一片荒芜,十亿人口只能看八个节目,悲哉。”梅花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对一些刻苦学习,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中、青年演员即时肯定、予以奖励,使其不断攀登高峰,定为梅花奖,寓意深刻。30年梅花奖评选,经过不断总结、调整、完善,获得了戏剧界同仁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被誉为戏剧界国家级大奖。”“如今,这些获得者,就是各剧种的顶梁柱、领军人。”

  默然老师在文章中总结了梅花奖评选的经验:1.评奖“不徇私情、育人为本”,“保证了梅花奖声誉和健康发展”。2.“中国是个具有多剧种的戏剧大国,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如京剧),而更多的是带有显著地域色彩的‘小剧种’”,评奖“没有歧视,质量为准”。3.“德艺双馨,担当传承”,“梅花奖得主,应该是表演艺术理论素养,创作实践皆有潜力,表演技术、技巧有扎实功力,创作独具个性艺术形象有能力的好演员。除此之外,获奖者的思想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评奖目的是培养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而不是平庸无为的‘匠人’”。

  默然老师还对梅花奖评奖工作提出了建议:“每次颁奖后的评委、专家与得奖者的座谈会,令人永远记忆。座谈会上评委与专家谆谆叮嘱,要珍惜荣誉,既是一束鲜花,更是压在肩上的压力。得奖者亦有机会向长者、前辈倾吐自己的理想、追求。这种亲切的互动,拉近了评委与得奖者的友谊,增加和谐。遗憾的是,时间太少,皆有言未尽之憾。可否延长半天,由半天改为一天,似有必要。”默然老师的建议十分有意义。梅花奖获得者往往在艺术上有明显的长进,就在于如默然老师所说的专家座谈会上受到启发,就在于从评奖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更在于进一步建立了舞台表演的自觉和自信。

  默然老师在文章的最后,对于梅花奖今后的评选工作寄予了厚望。他说:“百花吐艳,舞台芬芳。梅花奖将继续评选,人们有理由企望愈办愈好,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含金量愈来愈多,声誉愈来愈响,影响愈来愈大,从而让我们的戏剧舞台,永驻创新、青春之活力,百花园中,永远芬芳四溢。”

  默然老师生前写下了《三十年回眸》这样珍贵的遗作,是梅花奖的幸事,更是我们剧协工作者的幸事。我清楚地记得,在一年前的九次文代会上,默然老师在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体会时,讲到了梅花奖的创办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默然老师对梅花奖的深厚感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联想到明年就是梅花奖30年的纪念日,于是就想到了约请默然老师写文章。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前些时候我专门约请了《中国戏剧》杂志前主编姜志涛去帮助,后来姜老师告诉我说,默然老师要亲自动笔。老人家正是在离开我们前夕,亲笔书写了这篇极为珍贵的文稿。

  默然老师自己说过,他曾是反对评奖过多过滥第一人,但对于梅花奖有着如此高度的评价,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是莫大的鼓舞。我们只有更加勤奋和努力地工作,才能不辜负默然老师的殷切期望。

  永久的艺术青春

  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在世时曾称赞道:“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样保持这样永久的艺术青春。5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活动。他走过了一条不间断的持续探索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连串闪耀着生命灵光的人物形象。”

  默然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景仰的人民表演艺术家。他从艺逾60年,演出过60多部话剧和6部电影,影响过几代观众。他早年失学,自学成才,人生格言就是“达到理想的途径是学习,实现理想的根基是知识”。他擅于把握人物性格,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倾注于他所塑造的人物,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心灵,他一生中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如他1962年在影片《甲午风云》中所创造的爱国将领邓世昌的形象,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又如1979年在拨乱反正的转折时刻,他主演的话剧《报春花》,塑造了李键这样一位实事求是、具有改革精神,又极富人情味儿的领导新形象。他的表演亲切感人、昂扬向上,他的台词铿锵有力、饱含深情,观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那撼人魂魄的表演魅力。

  默然老师绝不是故步自封的“本色演员”,他擅于驾驭不同的角色,敢于突破自己,尝试不同风格的表演。1986年,在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上,他主演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演绎了复杂多变的人性。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菲力浦·布罗克班克冲上舞台与他拥抱,激动地说:“你就是中国的活李尔!”1994年,默然老师66岁时演出了小剧场话剧《夕照》。这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的温情戏。他说,我演了一辈子的爱国将领和领导干部,我想尝试改变一下我的戏路。

  长期以来,默然老师坚持现实主义的戏剧创作道路,关注现实,直面人生。他说过:“中国话剧百年的发展史说明话剧不能脱离时代,目前话剧不景气有客观原因,但话剧人也应反省自身,不是观众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脱离了群众。”“现在演影视剧的话剧演员很多,但长期脱离舞台,缺乏表演方式和艺术技巧上的训练,即使再回到舞台,也很难以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只能靠名气来玩票。”可谓一针见血。

  晚年的默然老师尽管不演戏了,但他重视戏剧艺术的理论总结,更高瞻远瞩地关注中国戏剧发展的未来。1989年他出版了24万字的理论专著《李默然论表演艺术》,1996年出版了40余万字的专著《戏剧与人生》。他十分重视中国戏剧(戏曲)导演表演艺术体系的总结和创建。今年4月,他主导发起了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研讨会,徐晓钟等50余位我国戏剧界名家云集沈阳,系统地梳理、总结了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发展历程,分析了近年来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力图推动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在这次会上,我向他约稿,并请龙吟先生协助,把默然老师近年来的理论成果结集成书,列入中国剧协即将系统出版的《当代中国戏剧家丛书》,他欣然应允。现在默然老师尽管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我仍有信心与龙吟先生一道,完成他这一未尽心愿。

话剧《李尔王》剧照

电影《甲午风云》剧照

默然默默地走了 

□ 高 深(著名作家)

  默然是位表演艺术大师,这么些年,他却几乎没跟我谈过表演艺术。惟独有一次例外,在锦州评选辽宁省戏剧奖时,我请他到家吃饭,席间他从我的一首诗说起:“不论什么艺术都应该以几何图形为标准,要具体,要有长度,宽度,更要有深度。”

  默然不是科班出身,没进过高等戏剧院校,解放前生活在伪满洲国,家境清贫,只读过小学三年级。1947年,他和另外两个“国高生”杨伯元、狄兆雨三人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回民联合会工作。“国高”,介于今天的高中与大专之间。三个青年人初入革命队伍,还不大懂得怎样开展群众工作,天天在一座小楼里坐等群众上门。当地回族读书人很少,在回族人眼里国高生即是圣人了,于是人们便称他们那座小楼为“三仙楼”。

  我们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有一支小分队在一面坡回族聚居区搞土改,同时招募新兵。当时回民支队最缺少的是知识分子,就动员杨伯元、狄兆雨、李默然等三个青年参了军。回民支队有个营级编制的教导队,教导队的教导员韩景政自己有文化,也喜欢有文化的人,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知识分子班。我在教导队深入生活当通讯员,跟这帮知识青年一起上课,学到不少学问。李默然在地方时就喜欢演戏、朗诵,我又是宣传队下来深入生活的,就缠着李默然教我朗诵。大约半年左右(太具体的时间记不准确了),默然不习惯部队的紧张生活,加之他的心思仍然依恋着戏剧表演,就申请回地方到哪个剧团去演戏。韩景政教导员觉得默然是个表演的材料,他的发声嘹亮如洪钟,怕误了他的前程,便支持他退伍投身艺术界,同年十月他在哈尔滨市考入东北文协文工团,1954年进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这之前,杨伯元、狄兆雨转业到宁夏,杨在《宁夏日报》任编委、总编室主任,狄在固原地区任党校校长,我本来与默然同在沈阳市,后来因错划右派被发配宁夏,只有默然一个人仍在东北。“文革”期间我同杨伯元都担心默然那段暂短的“参军历史”会给他带来麻烦,果然如此,默然被打成了“解放战争的逃兵”,让他多受了不少苦头。

  我改正后回到辽宁锦州市,尤其后来做了市文联主席,与默然来往多了。他虽然已是国内外戏剧界著名人物,但对几十年前的战友仍然亲切如初。记得1992年我送他一本诗集《苦歌》,几个月后我们见面时,他说他基本都读了。我问他感觉如何?他说你想听真话还是听假话?我说我在锦州文坛苦于听不着真话。他说那我就说几句真话,一大本诗里好诗不多,能让我记住不忘的诗句没有几行。默然可能怕我心情太落寞了,就半是安慰地说:“当然好诗也有,我记住了好几句,像序诗中的‘我不是我自己,我就是我自己。’这样的诗,我会记住一辈子。”他的直率让我感到了战友的亲切与温润。

  1989年,李默然做了一件带有创举性的事情,成为中国艺术界名家广告代言的第一人,为“三九胃泰”做了广告。各大媒体播出后,社会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基本上是一片责备声,绝大多数人接受不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名将“邓世昌”为了金钱去做广告。社会上对李默然为胃药做广告这件事,说法不一,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有的甚至很离谱很荒唐。我后来调到锦州日报社担任总编辑,在创办《锦州晚报》时,请默然为晚报创刊题词,题罢词默然为我的闯劲而兴奋,趁他高兴我便向他询问了广告代言一事。他非常平静地讲述了“代言人”的幕后故事。

  当时默然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领导之一,剧协计划举办一届戏剧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白了就是“差钱”。在这种情况下默然作为大艺术家,才趟了广告代言人的“头水”,一举获得20万元。那时20万元可是个天文数字,其中17万元填补了中国戏剧节的开支;他当时还是辽宁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也得关心家乡的事情,其余3万元全用在辽宁省戏剧评奖上了,他自己没有拿一分钱。

  默然仙逝,过于突然,让人难以接受。11月8日上午他还和家人一起收看十八大的开幕式,下午感到心脏不适,孩子们当即送他去北京医院,或许就怪那比堵心还难受的堵车,医生说迟来了一步,抢救无效,人民心中的老艺术家驾鹤西去,给亿万爱他的观众留下长长哀戚与思念。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