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身体的母语是什么?——北师大创意舞蹈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身体的母语是什么?中国舞蹈的原点是什么?”10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创意舞蹈国际研讨会上,第一个发言的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提出来的问题很尖锐。他的这一席话引发在座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舞蹈教育家们的共鸣。
刘建的这番话是很有针对性的,“如果不会芭蕾,会觉得自己没有底气;如果不会现代舞,会觉得自己不时髦;可是不会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却是无所谓之事。”中国活着的戏曲品种有372种,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这些资源都够我们深入开发了,但是如果我们丢失了我们的文化原点,就无从谈创意。这种在现今学习舞蹈的学生中出现的现象,让老师们感到焦虑。
台湾艺术大学舞蹈系副教授张晓雄认为,创意要吸取母体文化的营养,就像种子种在土地里一样,破土而出的蒲公英不会成为土地本身,而是能飞到天上,当然,最后它会回归土地,成为土地养分的一部分。大家都认为创新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通过舞者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有的创新都是站在前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香港演艺学院现代舞教师周怡曾是美国特怀拉·萨普舞蹈团的舞者,她曾跟随这位跨界现代舞与芭蕾舞第一人工作过,她对萨普的评价也是如此:萨普明显受到拉班、巴兰钦的影响,她传承了他们的艺术特点和方法。所以周怡曾与她所在学校的校长开玩笑说,芭蕾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革命的对象。
创意舞蹈人才不是凭空出现的,因而舞蹈教育尤其重要。舞蹈可实验,教育无实验,中国目前已经有700多个高等学府开设了舞蹈专业,如何教出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就成为研讨会专家们探讨的重点。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舞蹈系副教授Jeanne Travers认为对学生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教学,教与学双方都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内心。创作是没法教的,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经过思考、反刍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世界。张晓雄用自己的学舞之路告诉大家,是什么让他由一个暨南大学历史学的毕业生变成了一位现代舞的舞者。他说,他到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当代舞蹈剧场的创始人看到他在教华人跳中国舞蹈时,告诉他,他应该去学现代舞,他有一副舞者的身体。张晓雄立即说,自己已经25岁了,意思是这是个舞蹈家退休的年龄。他说,一个现代舞者最关键的是要有生命的经验,要有个人的观点,你去使用你的身体,你会和年轻的舞者完全不同。所以,现在成为现代舞的教育者的张晓雄告诉大家,当时他决定进入一所大学学习舞蹈,虽然周围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人支持和理解他。“我没有基础,没有任务,但我有话讲,我用舞蹈的方式负责任地表达出来。”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舞蹈系和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的苏安莉很赞成“负责任”这三个字。她常常请学生们问问自己,他们所交的作品,也许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不是只是把这段时间填满而已。“作品是小孩子,他成长成什么样,这是编导的责任。”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建国认为,舞蹈不是一种物理操作,只有多学科、多文化的交流,包容接纳才能建立创意的基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身体观和宇宙观才有创意的基础,例如只有真正理解芭蕾,才知道现代舞怎么跳,而街舞则是底层人的身体反抗体系。只有不再时刻想着脚尖的问题,舞者的自我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王伟谈起自己办学的困惑:培养舞蹈这样的专门人才专门化的路子,现在她感受到了来自综合大学的挑战,在人文环境下更容易出创意舞蹈人才。创意来自人文教育的滋养。现在,在课堂上,她经常问自己的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大家普遍都回答没有,这才是可怕的地方。“用批判精神找到未来,要守望也要探索。”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