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为“鲜花调“第六代传人李亚太题词
六合古名棠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可考证的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59年,是蜚声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源头,天赐国宝雨花石之乡,扬剧前身“洪山戏”和南京“白局”的发源地。1988年和2008年,六合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现代民间艺术之乡”,2009年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验收。
六合民歌是六合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六合民歌具有内容健康、语言朴实、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厚,易唱易学易记,是六合淳朴民风的外化和表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据《六合县志》记载,早在周代六合即有民歌民舞结合的乡人傩会流行,民歌在六合演化传承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统计,流传下来的六合民歌有100多首,主要为劳作中歌唱的山歌号子和抒情寓意的民歌小调,其中被省、市、区收入非遗名录的有48首,《鲜花调》《摘红菱》等12首民歌被收入《中国民歌》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民歌《格登代》曾被编入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
六合民歌在六合传承有序。虽然六合历史上战乱频发,但六合民歌的传承始终没有间断。至今六合民间仍活跃着一支民歌手队伍,主要的民歌传承人有李云龙、邵长荣、张德琴、姚彤、王家干、丁亚非、李亚太、吴梅、高玉香、陆素芬、张娟等,其中李云龙父子为民歌《鲜花调》第5代、第6代传承人,至今家中仍珍藏着道光年间手抄的《鲜花调》曲本。邵长荣擅长以男声女腔演绎民歌《鲜花调》,2004年获“左权中国民歌擂台赛优秀歌王”称号,被命名为全国“六大民歌王”之一。
六合民歌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名闻中外的江苏民歌《茉莉花》。1942年冬天,当时年仅14岁的新四军小文艺战士何仿在六合金牛山下采风时,从一位民间艺人处搜集到了当地传唱百处的民歌《鲜花调》,1957年经何仿整理改编,定名为《茉莉花》推向全国,很快唱红了大江南北、四海五洲,成为世界乐坛的一朵奇葩,1982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向全世界推荐,在国外有中国“第二国歌”之誉。
六合非常重视民歌的整理与保护工作。建国后,当时的六合县文化部门先后于1956、1958、1962年举行了民歌会演和会唱,并整理精选出内容健康、曲调优美的民歌、号子编印了两集《六合民歌选》,其中有19首民歌被选入1959年编印的《南京民间歌曲选》。1981年9月,又编印一本《六合民歌集》,刊载山歌号子、民间小调及民间器乐127首。2006年11月起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收录民歌近百首。
六合民歌事业的发展以“茉莉花节”的举办为标志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10月,六合在全省首开以民歌经典办节之先河,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后更名为“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迄今已历十届,被誉为“文化的盛宴、企业的舞台、人民的节日”。民歌《茉莉花》从此成为六合一张香飘四海的“文化名片”。在“茉莉花节”的推动下,六合民歌引起《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至2011年,六合民歌手多次应邀走进央视演播厅和接受来六采访,参与《民歌中国》《民歌世界》《神州大舞台》《与您相约》等栏目的录制,六合民歌专辑在央视音乐频道、综艺频道多次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2011年第8期出专刊介绍六合民歌,六合区编写的《茉莉飘香——六合民歌集》以精美的装帧、丰富的内容,成为六合对外交往的文化礼品,令人爱不释手。
2010年和2011年,六合分别申报“江苏省民歌之乡”和“中国民歌之乡”,经艰辛努力,均取得圆满成功,六合正在打造以“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美食之乡”的四乡特色文化牌,当地宣传文化部门加大对民歌等民间艺术的搜集保护和传承力度,被列入省市区各级非遗项目有86个,并编写《棠邑风华》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在全区中小学生中普及六合历史文化、民歌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可爱。同时,六合区注重在各类文化活动中民歌等民间艺术的展演,在南京市“唱响南京”活动大赛中,新老歌手根据六合民歌共同改编创作了《美丽乡村我的家》,曲调清新优美,令人耳目一新,在众多参赛曲目中脱颖而出,受到一致好评。
今年9月六合区举办第十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日期间好戏连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杂志社共同授予六合为“民歌采风基地”,这为六合的民歌事业发展又增添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六合的文化事业将更加辉煌,六合民歌将更加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