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听沈昌文讲那三联的故事

时间:2012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 梦

  午后到三联书店品书小憩,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缓步在悠长的书廊间,或轻抚书籍,或拾起翻阅,他就是前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是何种机缘令他在退休之后仍对三联书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三联书店在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举办了“三联人说三联”主题活动,邀请四代三联人共话三联的出版编辑心得,会上沈昌文深情讲述了自己与三联的一段不解情缘。

  三联缘

  当时能在书摊上买到的书都不堪一读,在生活书店才买到了想看的书,沈昌文特别感兴趣的是“青年自学丛书”中的一本文学读本,对他有启蒙的意义。

  1945年,沈昌文是一名学徒,本行是做首饰。后来蒋经国来到上海,禁止黄金买卖,首饰店关门了。这家首饰店地方不小,老板就摆起桌子,请朋友吃饭、聊天,沈昌文负责端茶送菜。到后来,大量的共产党人在这里从事地下活动,沈昌文曾亲眼目睹从苏北来的地下党动员起义。有几位三联书店的重要人物很信任他,通过他跟延安联系,延安寄来的书都寄到店里。因此他经常可以看《解放日报》,读到了《李有才板话》,特别感兴趣。共产党人需要买书,就委托他到生活书店去买。他也开始给自己买书,看到了一些好书。作为失业工人,非常注重学习,他自谓不是因为好学,而是因为只有学习才能找到出路。当时能在书摊上买到的书都不堪一读,在生活书店才买到了想看的书,特别感兴趣的是“青年自学丛书”中的一本文学读本,对他有启蒙的意义。就这样,沈昌文一边看三联的书,一边工作。1949年,听说三联书店招考,他立刻去投考。但三联书店回复说,希望招收的是大学生,不是工人。

  1950年,人民出版社招考,他“吸取教训”谎称自己是大学生,很快被录取了,考试成绩也不错,3月就到了北京。在人民出版社工作,好像和三联无缘了,可是很奇怪,1951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到三联书店工作反而更容易了。1954年8月,人民出版社被批评说工作不到位,其中有一条就是没有发挥三联书店的优点。于是人民出版社内部成立了三联书店编辑部,编辑部主任是陈原,这一时期三联书店出了很多书。

  “文革”结束后,人民出版社三联编辑部恢复了,沈昌文开始担任编辑部主任。据他回忆,陈翰伯、陈原、范用、史枚等老先生对“文革”后三联的恢复起了重大的作用。沈昌文还特别提到,史枚是老党员,是真诚的马列主义者。在干校,每天劳动回来,他都要读马列著作,而且要站着读。史枚曾任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的编辑部主任,1983年,老先生因高血压去世,发病前的下午还在和沈昌文长谈,说布哈林太重要了,让农民先富起来太重要了,说为此给中央写的信已经寄出,并把信的草稿给他看。

  1986年三联书店遇到很大的困难,当时仿照苏联体制,出版都是按专业分工的,而三联书店归入哪个专业都不被允许,因为该专业已经有一家出版社了。于是沈昌文想出了“文化”这个“专业”,文化可以做各种解释,从而解决了三联书店的专业归属问题。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