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北京政协建议故宫考虑“宫”“院”分离

时间:2012年09月18日来源:北京晨报作者:王歧丰

  临近“十一”黄金周,北京市各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作为旅游景区,又将迎来大量游客。如何减轻世界文化遗产的负担,使保护与利用均衡发展?昨天,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建议案,建议启动“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另外以故宫为例,可考虑采取“宫”与“院”分离来缓解游客压力。

  建议启动保护条例立法调研

  市政协调研发现,本市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缺少专门政府规章的保护。目前,已经颁布了《周口店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北京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故宫缓冲区的立法工作也已启动,但是对于天坛和颐和园还没有立法计划。

  市政协建议,政府要加强故宫、天坛、颐和园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政府规章。在此基础上,启动“北京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更加有效地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完善。

  故宫“宫”与“院”职能可分离

  据市政协调研,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区接待的国内外大量游客,对遗产保护的冲击较大。以故宫为例,近年来每年的游客数量频频突破千万人次,给故宫的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另外,颐和园中很多宫殿的地面,也因大量游人踩踏而凹陷不平。八达岭长城上的游人密集区域,平均每两年就因损毁严重需要更换一次地砖。天坛内蹬踏古建、破坏古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对于文化遗产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市政协建议,故宫可考虑将“宫”与“院”分离,一方面使故宫成为集中展现明清皇家宫廷文化的场所,另一方面择址新建一座博物院,作为专门展示故宫所藏180余万件文物旧藏的场所。

  要改进天坛、颐和园的一般公园管理方式,采取划分文物保护区和休闲锻炼区,对重点保护区域施行特殊管理,严格控制举办大型活动的数量。

  恢复历史建筑完整性

  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的缺失问题,市政协建议,依法有据地推动明十三陵外围陵墙、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缺失历史建筑的必要修复工作,进一步加大长城以及城堡、烽火台等附属建筑的保护修复力度。

  另外要加大遗产地被占用文物的腾退力度。大力支持故宫占用单位的搬迁工作,逐步腾退太庙、社稷坛等属于故宫整体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加快推进天坛内外坛墙间占用单位和居民搬迁腾退工作。积极推动腾退颐和园东宫门外16号院、外务部东院及军机处马号、西宫门等几处区域。

  推动一批文化遗产进名录

  市政协建议,在保护好现有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六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北京市应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做好大运河北京段的申遗准备工作。

  同时,应积极推动一批具有突出价值的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如: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群,皇家西苑(北海、中南海),皇家坛庙(地坛、日坛、月坛、孔庙、历代帝王庙),北京四合院群和胡同群等,都是具有重要申遗潜力的项目。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