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散文大家黄裳辞世 曾为保郑振铎藏书欠十年书债

时间:2012年09月06日来源:扬子晚报作者:张楠

黄裳 作家陈村摄于2006年4月

1982年出版黄裳著《金陵五记》,封面为傅小石水墨。

  昨天傍晚,著名散文家、藏书家黄裳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著名学者陈子善首先在微博中发布了这一消息,“我极其沉痛地向微博的朋友们报告,著名散文家、藏书家黄裳先生刚刚离开我们,享年93岁。”与黄裳先生有世交的南京作家叶兆言说,“他的文章是真有文化,对于后来一度流行的文化大散文功不可没。”

  为保郑振铎藏书欠十年书债

  黄裳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他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满洲镶红旗。据说他曾追求过黄宗英,结果被婉拒,便说:“那么我做你的衣裳吧。”于是中国文坛有了“黄裳”这位散文大师。他1940年入上海交大电机系。1945年至1956年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等职。著有《锦帆集》、《旧戏新谈》、《榆下说书》、《来燕榭文存》、《插图的故事》等。钱钟书赞叹其文笔尤佳:“每于刊物中睹大作,病眼为明。”

  黄裳常用稿酬慷慨接济贫困友人,连桀骜不驯的黄永玉都内疚:“和黄裳做朋友不易,几十年来他容忍我的撒泼、纠缠。”黄裳早年发现学者郑振铎穷困而无奈卖书,心中难过,遂四处筹借书款,想方设法为其保存下藏书,这笔书债直到10年后自己才还清。

  爱书之人多受惠于这位前辈

  前辈文人一生治学,恬淡高远,在浮躁的当下社会弥足珍贵,备受大家珍爱。有网友就说,“黄裳先生在南开中学的好友周汝昌先生在上半年已先行一步,俩热爱红楼的老头儿,天上再聚也。”喜欢买书,并对版本目录有兴趣的人,大多读过并喜爱黄裳的书。“我的许多朋友都是黄迷。先生说书,学识、见地皆令人钦佩。记山川、品人物、论时政、评戏剧,更是笔挟风霜,沉稳老辣。《银鱼集》、《翠墨集》、《榆下说书》等等著作,我从来奉若经典,受泽惠至深。”还有网友说,“没有最初黄裳先生那本《插图的故事》,我不会对古籍书画感兴趣。又一位大师离去!大学起就非常喜欢看他在《读书》杂志上的文章!”

  他比俞平伯更深谙南京味道

  黄裳和南京颇有渊源,曾因采访多次走访南京。在其《金陵五记》、《秦淮拾梦记》、《南京情调》、《黄裳·南京》等书中都能找到金陵旧影。黄裳笔下含情,细节充盈,历历如在眼前。《白门秋柳》写南京入木三分,“这真的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缓缓的移动着步子,倒是喜欢另一个称谓,金陵,足够的脂粉而又不使人生厌。”《黄裳说南京》中,“像台城、朱雀桥、乌衣巷这样的地方,这些孕育了巨大能量的古旧的地理名称,在南京几乎到处都是。即使有些已经泯灭了的遗址,名字都还在。不是凄凉不是感慨,是所谓追缅古欢吧,我总不能忘记这些小角落中曾经演出过的历史场面……”

  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修荣说,“因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大家都认为写南京最好的作家当是朱自清和俞平伯。几年前策划“大家散文文存”时编了一本黄裳的《白门秋柳》,这个看法发生了变化。相比之下,朱自清和俞平伯只算是走马观花,黄裳算得上是下马观花了。黄裳笔下的金陵是可爱的,有一种独特的老南京味。”南京作家叶兆言闻听先生过世痛惜道,“他与我们家交往很多,祖父很欣赏,一直让我们读他的文章。后来一度流行的文化大散文,黄裳先生功不可没,他的文章是真的有文化,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庾信文章老更成,他一大把年纪,依然笔健,气势如云,太让人羡慕。”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