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剧的光荣与梦想
卡通舞台剧《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剧照 北京丑小鸭卡通艺术团
8月26日,历时43天的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华彩落幕,36台优秀剧目轮番上演,辐射全国184场演出场场爆满,12万人次观众意犹未尽。其间,戏剧节同步开展了学术交流研讨会、专家讲座、公益演出、儿童戏剧夏令营、儿童戏剧工作坊、儿童戏剧主题公园、演员见面会等13项丰富多彩的儿童戏剧交流活动,为孩子们送去快乐暑假,为中外儿童戏剧团体和戏剧工作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平台,也为党的十八大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作为戏剧节的重要成果,中国儿童戏剧节组委会联合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就儿童戏剧的创作发展和儿童戏剧人的使命共同发出了倡议书,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儿童戏剧人的思考、责任与担当。 ——编 者
写儿童剧就要尊重儿童
——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研讨会综述
“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上帝。”
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研讨会现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艺术创作部主任陈传敏的一席话,道破了儿童剧发展的关键,说出了儿童戏剧人的心声。的确,为了上帝——我们的孩子,戏剧人在思考,戏剧节在引导戏剧人思考。
8月26日,作为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理事、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戏剧院团负责人,以及儿童戏剧专家群英聚首,把脉中国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其中,如何提升儿童戏剧作品的思想品质和艺术品质成为研讨会的焦点。
一味考虑市场就会禁锢自己的手脚
“我曾经看过一个私人的剧团,可能是买了一个动画片的舞台版权,演了3场,场场爆满,甚至又加演了多场,戏的内容却只有20分钟左右,剩下将近40分钟全部是做游戏。儿童剧就应该这样去发展吗?但是它有市场。很讽刺的是,他们那个剧场就在我们的楼下,而楼上是我们开拓的一个200多个座位的亲子剧场,我们的演出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样式都高出他们很多倍,而且是特别棒的一级演员表演,但我们的剧场里只坐了30多个孩子,当时我就想哭,我没有办法。”谈及儿童剧的艺术品质问题,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冷佳华激动地说。
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会让儿童剧遭遇什么,成了市场经济背后巨大的隐忧。以过于依赖互动性和肆无忌惮的偶型剧为例,冷佳华直言了自己的困惑与担忧。因为互动环节孩子喜欢,家长高兴,迎合这种需求,许多儿童剧创作陷入一种模式,即演着演着就开始互动,无论好不好看,反正孩子们乐了,“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看戏只是玩了,高兴了,但孩子究竟得到了什么?”而对于偶型剧,冷佳华则认为它一定程度上是对儿童戏剧的极大扼杀。“因为一旦录音一放什么人都可以演,儿童剧演员表演的感染力等来自儿童剧真正的舞台魅力与孩子渐行渐远。”在她看来,过于考虑市场禁锢了创作的思路,捆住了创作的手脚,这是儿童剧面临的最大难题。
陈传敏则指出,获奖需求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是目前儿童戏剧创作中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一些现实主义题材能够揭示当今社会重大问题的作品,创作者心里很清楚,它没有市场,家长也不太愿意给自己的孩子买票看这样的戏,不可能指望它卖票,这样的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满足获奖的需求,但不搞这样的作品就通常获不了大奖。
跟上时代发展,不要被孩子们嘲笑为“弱智”
“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和我们当初玩弹球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30年前我们给孩子们讲《海的女儿》《白雪公主》,30年之后我们还在讲,不是说这些故事不好,而是我们应该怎么讲给今天的孩子,是30年前的方式还是30年后的方式?”陈传敏直言,儿童戏剧界整体保守与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矛盾。上世纪80年代初的儿童剧可能让人耳目一新,但30年后,这样的儿童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孩子的审美需求,然而在他看来如今很多儿童剧的作品与30年前相比,却没有多大的变化。
“智商”似乎成了关乎儿童剧创作的一个关键词,在研讨会上,许多儿童剧创作者都透露,他们的创作常常被自己的孩子嘲笑“弱智”。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戏剧节期间的讲座中谈到的,以玩电脑与手机为例,如今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常常成为“菜鸟”,孩子玩得远比大人地道。“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至少15年,这种变化在中国历史上或者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孩子突然变得比大人复杂了,知道的事情普遍多一些,掌握的技能比大人强。你觉得自己特别懂儿童,可能儿童却觉得你特别弱智。”
基于这样的现实,陈传敏直言不讳:“不是任何一个人就可以做儿童剧编剧的,无论是你给他们讲安徒生还是格林,你都必须建立在我比孩子更高一点的智商去给孩子讲这个故事。”
在为了儿童剧创作曾经在一个小学里生活了一年零两个月的著名儿童戏剧表演艺术家、评论家程式如看来,现在儿童戏剧的舞台上最缺的是反映当代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成长的戏。而创作的根本是要想办法了解今天的孩子。“儿童戏剧的同行们,无论你是导演、编剧、演员,甚至是领导,能不能走到这个世纪的少年儿童中间去,哪怕参加少先队宣誓,哪怕只是参加几次他们的活动,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会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
剧本荒,归根结底是剧本盲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佟春光表示,尽管戏剧节展演呈现出了各种题材和形式的儿童剧,但是目前儿童剧创作仍是各个院团存在的瓶颈,剧本创作的匮乏是其中的大问题。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剧目这棵参天大树的根。
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副院长、著名儿童戏剧评论家李庆成眼中却并非如此。他将1982年称为“儿童戏剧年”,而将30年后的今年称作儿童戏剧的“丰收年”。“前几年我们总是说剧本荒,其实归根结底是剧本盲。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我想是好剧本放在你面前你看不出好来,是你不去找。”他还表示,当下越来越多的成人剧作家愿意写儿童剧,这是好事,但有一个问题,不是能写成人剧就能写儿童剧,就算是大作家,也未必能写好儿童剧,必须尊重儿童,不能硬塞给儿童。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业务科长、编剧宣亦斌对当下儿童剧创作题材的单一和匮乏不无担忧,“前段时间我看了两个舞台剧,都是在母子问题上做文章,拿这个做煽情点,难道除了母子就没有别的了吗?没有父子和小朋友之间的情感可以表现吗?另外就是互动,多少年前就在互动,难道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的了吗?”
程式如则指出,一个剧院最关键的是要出剧目,剧目不在于新,而在于好。“你说梅兰芳他们一辈子演了多少出戏?最出名的也就五六出。”程式如坦言,当下儿童戏剧的发展和成绩让她激动,但最让她揪心的是缺乏关注现实生活的创作。“我们不一定都要宏大叙事,因为很多孩子还不一定看得懂岳飞,但是他看得懂这是一只好兔子还是一只坏狼,所以我们可选择的题材非常多,我们的自由度比很多著名的话剧院、歌剧院要宽广,但是我们演什么,怎么演?一根针在舞台上怎么表现都要严格注意,因为舞台上那根针有时候会在现实中扎伤孩子。”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