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腹地,大河之南,是一块蕴藏着丰富艺术精灵的宝地;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团体承得天独厚之传统,当劲舞大河之魂,用歌舞反映生活,用艺术点燃生命,用文化启迪心灵。这正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文化担当。”谈及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三年来走过的路,董事长周虹充满激情和信心。
创新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盛夏,演艺集团的小楼掩映在葱茏的梧桐树下。在三层小剧场里,演员们正紧张地排练着节目。
3年来,他们的演出足迹已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亚、非、欧、美洲的30多个国家。集团“转企改制”后,每年几百场演出,使演职员们生活在充实和激情之中。
周虹说:“提高艺术生产力,说到底是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
集团首席长笛演奏家董世英,工作27年,历经河南歌舞团、河南歌舞剧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三朝”,他说:“以前,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财政饭,演出场次少,工资待遇低,很多人工作没激情,提高艺术生产力无从谈起。”
2009年11月,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在河南省歌舞剧院的基础上改制组建,成为河南省人数最多、艺术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艺术表演团体。组建之初,集团就着力围绕提高艺术生产力,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等,改革的目标直指最大限度地激发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彻底改变按工作年限和职称高低的收入分配方法,建立与现代演艺活动相衔接的分配制度,根据演员在演出活动中的实际贡献和作用,设置领衔主演、主演、演员、实习演员等层次,真正突出演员及编创人员在艺术生产中的价值。同时,建立人才引进、培训、考核、激励工作机制,形成了完整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链。
3年来,集团引来各类人才153人。这里面,不仅有锋芒初露的新人,也有声名显赫的大师。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加盟该集团,担任河南交响乐团艺术总监,给乐团增添了希望和活力。湖北女孩成文文,来这里才一年半时间,现在已是集团民族乐团二胡代理首席演奏员。她说:“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施展空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过去是我们求人才,现在是人才找上门。因为他们能在这儿找到激情,他们的艺术价值能得到尊重和承认。”周虹说。
自信担当,打造文化精品
“嵩岳莽莽,大河泱泱,辽阔苍茫的中原孕育了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煌煌华夏,赫赫神州。浩浩日月,悠悠风雨,结晶了中华儿女炽热的情感,沉淀出中原大地独特而又厚重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幻化出粗犷豪放、纯朴美妙而又情深悠长的乡音乡韵。”大型乐舞剧《风·情·河之南》,呈现的就是这样一幅生动独特的中原风情画卷。此剧在河南、上海、武汉、香港等地展演时,反响强烈。
25岁的舞蹈演员赵瑞谈起那次在香港的演出,兴致很高:“作为一个地道的河南人,我很享受演绎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自信和艺术激情唤起了观众的文化认同,节目以质量征服了距离,现场观众爆满,气氛热烈。”
演艺集团总经理张振中说:“创造精品佳作,让传统的中原民歌、民舞、民风、民情在新时代展现新的光华和魅力,扩大中原文化在省外、国外的影响力,是我们的企盼和梦想,更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这是文化自信,也是立团之本。”
3年来,演艺集团以中原经济区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己任,着力创作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精品力作迭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已经成为走向世界的诗篇,在多个国家演出;木偶剧《牡丹仙子》在“第十一届国际木偶大赛”上一举夺魁,获得最高奖金火花奖;《豫风豫韵》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让河南音乐首次整体呈现给国内外观众。
大型舞剧《太极传奇》正在排练中。该剧通过表达太极拳精神要义,向世界人民诠释“和谐、和平”的中国理念,力求成为融中华文化、展民族精神、汇大河风情、立河南品牌的精品力作,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宣传崛起中原、和谐中国的一个窗口。
文化精品使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底气”越来越足。“我们不仅可以为观众呈现传统的、具有河南特色的艺术形式,还可以与世界顶尖艺术家、艺术团体进行合作。”交响乐团的国家一级指挥张跃自豪地说。
“双益”并重,拓展发展空间
6月底,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今年第150场“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刚刚结束。3年来,他们的公益演出已达440场。
集团艺术推广中心主任郑东辉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的节目,都是精品节目,演员队伍也都由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带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艺术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成立3年来,不断开拓商业演出市场的同时,始终不忘一个文艺集团的社会责任,用商演收入补贴公益演出,公益演出越来越多:“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演出场次逐年增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演出活动从不间断;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走向基层、面向群众,使更多的百姓接触、享受高雅艺术——一台台各种类型的精湛演出,满足着不同观众的文化需求。
公益演出积累了人气,收获了美誉;商业演出增加了收益,赢得了市场。“双益”并重大大拓展了集团生存发展空间。现在,集团各类公益演出每年有一两百场次。3年来,他们商业演出的场次从每年几十场猛增到100多场,集团演出收入从2009年的96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400万元,今年前5个月已经达到780万元。
“转制不能转变服务方向,否则,就是死路一条。”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赵丽说,“要效益、做公益是集团发展的两大目的。作为企业,必须看重经济效益;作为文艺团体,必须把社会责任摆在第一位。这样,我们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