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官员与作家的双重身份让王海平对原创音乐剧创作多了点独特的看法——音乐剧要纳入东方元素

时间:2012年06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朱婷

  杰斐逊曾说:“当一个人接受社会信任的时候,他应该把自己看作公共财产。”这句话在身为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王海平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曾担任《咆哮无声》《母语》等6部电影的编剧,为《洛神》《天桥》《元培校长》等音乐剧创作脚本,出版小说选《那里》、诗集《青春记忆》……这些成果无不体现出王海平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诗人的一面。在近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举办的北大音乐剧公益课堂上,王海平从音乐剧选题、剧情结构、人物特征、唱段设计等方面对音乐剧剧本创作的几大要素做了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们了解音乐剧剧本的形成脉络。而这也是如今的王海平工作之余最为热衷的一件事。

  回忆起自己是如何与音乐剧结缘的,王海平说其实那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的设想是创作一部原创音乐剧并到全国各地巡演,再结合当地特点做系列旅游文化节目。在节目制作前期,王海平还专门去美国百老汇进行了系统考察。正是因为这次经历,让王海平对音乐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是与美国艺术家们的接触,引发了他对中国音乐剧创作的思考。

  “我觉得现在国内很多音乐剧中东方元素还是太少了,虽然故事主题取材于中国,但剧中的戏剧理念、音乐、舞台呈现方式却都是美国化的。我国音乐剧中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中国的价值理念、戏剧理念和美学理念如何体现出来。一个剧种想要有所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王海平说,音乐剧的美学是需要自觉地实践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照搬别人。今年年底将上演的音乐剧版《牡丹亭》也是由王海平担任文学统筹。谈及该剧的创作过程,王海平表示,本剧的音乐和剧情完全来自东方,所以音乐剧版《牡丹亭》的首要创作原则就是力图在音乐上把东方的元素和中国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虽然剧本方面由王海平自己来统筹,但在具体如何改编方面,他与美国众多音乐剧专家经过了反复讨论,从而让该剧将在保留昆曲《牡丹亭》经典段落的同时,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特色,使得那段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情感的古老爱情故事焕发新的艺术生命。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推出、预计明年上半年上演的音乐剧《元培校长》也是由王海平担任编剧。“元培校长在思考,另一个表演区则是青少年的蔡元培在独白,这种音乐剧的表现形式符合人物内心的互动。”王海平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仍然需要继承“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脉搏。那一代文化先驱,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深层思考,对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理解中国的现代化是有好处的。

  凭着对音乐剧的这份热情,王海平不仅先后发表了《关于当代音乐剧创作生产的几点思考》和《中国音乐剧面临的两个问题》等学术论文,更是身体力行,参与原创音乐剧创作。“通过行政工作能理解社会的需求,也更能理解时代的需求。创作能理解艺术的规律特点,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王海平表示,中国原创音乐剧亟待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同步推进,尽管有些政策还不完善,但是走向是很好的。政策虽然会鼓励原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能深入到艺术实践中去,能理解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摸清演出市场的运行机制,理解当今时代所需求的东西。“我之前主要是写电影,并不是写音乐剧的。但我觉得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之所以举步维艰,最重要的是缺乏真正有追求、有文化底蕴的导演、编剧和作曲家,这三个角色在音乐剧中太重要了。而现在在中国,他们往往迫于市场的票房压力,总是屈从于商业,将艺术水准放得很低,却无法诠释出中国博大的文化。所以如今我国原创音乐剧要想出现里程碑式的作品,是需要更多人扎扎实实地去做。”王海平说。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