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中国艺术报]影评人当自强

时间:2012年06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成

  曾几何时,“情怀”、“接地气”、“诚意之作”等词汇成为电影宣传的高曝光词汇,也成为一些所谓的影评人遣词造句时的习惯性用语。因为被滥用,这些词汇形成了某种清晰的内涵指涉,如文艺片、涉及热门社会话题、小成本电影、展示了创作者的独特视角、没有通约的商业卖点……相信当这些词汇不能吸引不明就里的观众进入影院之后,影评人定会弃之如敝履。其实,这直观反映了当下影评的困境。

  国产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影评人队伍的日益壮大和专业。正如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在全媒体的语境下,专业又能兼顾大众阅读口味的影评,能有效地引导、传递正面积极的电影观念,尤其在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影评、充当影评人的今天,动辄谩骂或过分赞美都只是片方抹黑对手或招徕观众的伎俩,于观众无益,观众呼唤高质量影评和专业的影评人出现。

  当下所谓的影评人良莠不齐,有做歇斯底里状沽名钓誉者、有强占学术山头冒充专家者……这些“跳梁小丑”败坏了影评的品味、标准和观众信任的基石。当然也有不少是对电影热爱备至者。然而影评人们所喜欢使用的“情怀”、“接地气”、“诚意”这些批评语汇其实是不适于电影批评的,毕竟,一个导演再有诚意、情怀,他的作品也未必优秀。观众买票,看的是影片,而不是创作者的动机。而且,这“诚意”、“情怀”的界定标准又是什么?质量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么,标准的影评人又是什么样呢?在网络上非常有名的影评人magasa曾提及影评人起码得具备三个素养:专业知识,影评人必须要了解电影史和电影技术常识,有相关门类的艺术素养;写作能力,影评也有专属的文体,作者起码得具备与读者良好沟通的写作能力;良好品味,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品味”二字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但优秀的影评人必能鉴别出哪些是值得一书的影片,哪些是应对之惜墨如金的影片。

  大浪淘沙,近年来,有些影评人的个人博客单篇点击量经常过万,他们以点带面,评论的声音经常汇合,形成一股力量,去引导观众。这些影评人做的,正是鉴别口味、推荐好片、批判劣片,对电影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更有一些影迷已经习惯阅读他们的文章之后再考虑要不要去影院观看,一种良性的观影文化正在形成。同时,这些影评人术业有专攻,评论领域可以按类型、国籍、年代呈多样化分类。尽管这些影评人在很有情怀地尽着影评人的职责,但他们都更愿称自己为“电影观众”、“电影发烧友”。因为影评人毕竟不是一份职业,鲜有人能靠影评体面地生活;更因为先前不少假冒影评人的宣传人员惹得观众生厌,影评人生怕自己被归为其类;此外,我们的国家级新闻奖项缺少像美国普利策奖那样支持影评的力度。现代电影的崛起,离不开光影的进化,亦离不开影评人的文墨。愿国内影评界早日出现像美国顶级影评人罗杰·伊伯特那样的影评家。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