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议无止境]武侠≠功夫,武与侠不可分割

时间:2012年06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叶楚炎

  1903年,梁启超第一次从日本引进“武侠”这个概念,才有了“武侠小说”这个说法。而真正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武侠小说的形态,也是从清末民初的时候才开始形成的。但中国的武侠小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渊源,“一代有一代之武侠小说”。在汉代,就是《史记》里面的《游侠列传》,在唐代就是唐传奇里面的《聂隐娘》《昆仑奴》和《红线》,在宋代、元代就是宋元话本里的朴刀和杆棒类的话本,到了明代就是《水浒传》,到了清代就是《三侠五义》,而到了民国时候就是《近代侠义英雄传》。

  谈一下我对“武侠”的理解,把“武侠”二字分开来看,武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就是指武功、武艺,或者是武术。分歧比较大的是侠。往大里说有一种说法,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往小里说,但凡做好人好事,别人有困苦时我们去帮助也可以称之为侠。比如前一段时间网上非常流行的视频《雷锋侠》,这个称谓本身很有意思,就是把“雷锋”和“侠”放在一块儿。

  我所理解的侠,更看重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或者是韩非子说的“以武犯禁”,就是说侠应该是和主流体制和道德体制格格不入的,不是说侠不讲道德,而是有其道德评价标准,与盗亦有道类似,他们的道德和一般人有区别。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事也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总结起来侠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言必行、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所以与其说侠超出一般人的地方,是因为他拥有超乎我们想象之外的武功,不如说是他具备我们达不到的这些素质。所以现在武侠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把侠写得太正常,太趋于常人了。

  武和侠是合二为一的,自从梁启超提出武侠这个概念的时候,就结合在一起了。那么武和侠有没有可能分割开来,单谈武或者单谈侠?比如《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人物叫杜少卿,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物,从武的角度来看他丝毫不会武功,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愿意帮助人的人,而且他的道德观念也跟当时主流道德观念格格不入。根据我们以上所说的两条无论哪一条他都符合,他可以称之为是一个侠,但是他跟武是比较绝缘的。

  又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鹿鼎记》,现在我们认为《鹿鼎记》是对侠的解构或者是反拨。但是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不是反拨侠或者解构侠,而是对于武的解构。《鹿鼎记》里面很少写到武功,神奇的武功,基本上更像一部历史小说,叙说整个康熙朝的历史,而小说的主人公韦小宝几乎什么武功都不会,但是他偏偏能够在各种江湖里面游刃有余,如鱼得水,这其实是对于武的一个消解,而不是对于侠的消解。其实从我上面所说这两点,拥有旁人不能企及的能力,或者是拥有跟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这种道德准则来看,称韦小宝为侠之大者也未尝不可。

  武和侠的分裂问题在小说里面体现还不是很明显,问题最大的是在电影里面。我觉得现在武侠电影最突出一个问题是把武和侠隔离开来,只表现武,而不表现侠。因为用影像表现武更便利,同时由于武侠电影故事上的无力,对侠的表现都是很苍白的。前段时间一个大片《武侠》的英文海报,除了武侠这两个字,其它全部是英文,其实武侠在这个海报里面跟其他的英文没有分别,武侠对于外国人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符号与标志,武侠越来越等同于功夫,没有一个内涵或者是蕴藏在里面,这也是武侠电影的一个问题所在。

  在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的第十一期青年文艺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叶楚炎博士就“武侠”概念作出解读。本报记者何瑞涓整理摘录。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