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现在的文艺界出现了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讲话》精神若即若离、乃至渐行渐远的现象,特别是在理论界。许多80后、90后的学生,论文选题是海德格尔、萨特,这些年来的选题没有一篇是谈马克思主义的,更何况毛泽东思想。
现在的趋向是,有些人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幌子谈西方的新潮理论,用西方的新潮理论来冒充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功绩。明明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萨特的主体论,却非要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和主体论。有些人打着文艺创新的招牌,编织一些模糊的、虚假的、反常规的概念,多以西方学者对人性、审美、现代性等范畴片面、抽象的理解为理论指向,以为只要把西方新潮的东西拿来展示一番,不管科学与否、正确与否,就可以冒充与替代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的功绩。
为什么很多人喊马克思主义却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因为金钱。政府支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课题,经费充裕,钱的吸引力很大。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学者可以研究西方。我不是说不能研究别的,但谈的明明是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非要戴上马克思主义的帽子,这个是危害很大的。
这种思想倾向在新时期以来重新滋生和蔓延的原因较复杂,但这里面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文艺理论界缺乏一个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观念的基础所致。因此,认清这个事实,牢牢地掌握《讲话》所教给我们的防止各种思想偏向的思想方法的重心,是我们面临各种思想倾向的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
近日,在湖南省文联、中国艺术报社联合主办的“《讲话》精神指引与文艺理论阵地建设研讨会”上,山东大学教授、文艺美学家马龙潜对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批评。本报记者何瑞涓根据录音整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