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北京人艺六十年的文化内涵

时间:2012年06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廖奔

  北京人艺建院60年是中国话剧史上一件大事。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进中国的话剧,在民族化艺术化正规化路途上走过百年,最初经历了日益摆脱文化理解的误差(认知误差)而逐渐成熟化艺术化的道路,曹禺的出现使这一过程定型;又经历了日益民族化普及化的过程,而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使这一艺术样式在民众中生根。然而,动荡的环境也始终制约着话剧艺术的整体品质和品位的提升。

  北京人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和平稳定局面下,全面进行民族话剧艺术建设与探索的成果。不同于话剧在初创时期的仓促、战争时期的匆迫,它能够从容不迫地进行艺术探索与交流。当时的领导者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几位中国话剧界的宿将,在设计建院目标时,艺术上瞄着莫斯科剧院的标杆,风格上提出要建构自己的即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剧体系的目标,确立了北京人艺的未来方向。于是,在剧院建设和艺术质量上的高端化、正规化、精致化就成为它的追求目标,这些决定了它演出的整体性或整体感。而北京人艺得以有焦菊隐这样的大家执掌牛耳,有老舍、曹禺、郭沫若这样的大家为之提供作品,有更多的剧目选择余地,这些其他剧院都望尘莫及,这也是它得以保持高规格的一个原因。

  北京人艺有着鲜明而独到的演剧风格:“京味儿”现实主义。“京味儿”是呈现方式,其内核则是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京味儿”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运用了北京胡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二是涂染了北京民俗生活的浓郁色彩。北京人艺的“京味儿”现实主义风格在演出老舍戏剧中形成,在李龙云、何冀平以及更后来追随者们的剧作中承传、演变和发扬光大。当然,北京人艺的风格特征远远不能以此为限制,如果把北京人艺的风格仅仅理解为“京味儿”现实主义,那就把人艺说“窄”了!北京人艺还有着多元化的舞台探索与开辟。北京人艺又形成了自己的演剧学派,在斯坦尼理论基础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旨,广纳各种风格流派,在中国审美习惯主导下,构建自己统一意志支配下的话剧舞台风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北京人艺对剧目建设高度重视的历史意义。北京人艺一方面具有强大的创作机能,能够不断创作出新剧目,使其演出风格得以复制和延伸,日益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长期实行剧目保留制度,让一些成功剧目常演常新,经常和观众见面。保留剧目制是继承传统的最有效方法,为剧院的艺术积累和风格延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他剧院通常难以做到像北京人艺这样长期坚持剧目保留制。北京人艺正是凭了自己这种特殊的艺术生产机制,培育出日益隆盛的风格影响力。

  祝北京人艺下一个60年走得更好!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