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印象里,2011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3首“群众最喜欢的新创作歌曲”中,有一首歌曲别有特色,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由黄小名作词、邓伟民与熊纬作曲、映山红组合演唱的《那一片红》。
歌曲,作为一种以最具大众化、普及性与受众面广泛为特征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往往会异常敏捷地反映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化与当时人民大众的心理情态。所以,一首优秀的歌曲作品,应当让百字左右言简意赅的歌词同时长三分钟左右悦耳动听的旋律实现一种近乎天衣无缝、水乳交融般的融合,才可能具有优厚而扎实的艺术生命根基。
歌词,是一首歌曲的思想与灵魂之所在,它可以使抽象的音乐旋律化为具象,由无形变为有形,从而大大提升歌曲的社会影响力。歌曲《那一片红》的成功,首先是歌词构思的别致与不落俗套。作者对讴歌主体“红”的选择,可以说是捕捉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切入点,它十分典型地凸现出了歌词所应具有的高度艺术概括力品质,也挣脱了大量此类题材作品出现的空泛化、同质化的樊篱。“红”是一个中国元素的概念,更是一个富有历史独特语境的词汇,它既同我党、我军的历史,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又被普罗大众所熟悉、所亲近。因之,当作者从心灵深处持续不断地喊出“记忆中的那一片红,你红得让我好心动,风雨藏在岁月的背后,而我依旧能读懂你沧桑的笑容……”它所吟咏的是一段惊天动地的非凡岁月,是一部炳彪史册的不朽史诗,更是一个引领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并最终傲立东方、走向世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丰功伟业。这个凝结着几代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一俟被唤起,其所引发出来的对数以千万计的心灵的震颤与共鸣是可想而知的。正是这种抒情诗式的歌词语言,营造出了一个意蕴深远、内容厚重、富有历史意识与时代感知的抒情氛围,赋予受众一个无限广阔的回忆、想象、联想空间,也强化了他们对这首歌曲的认同感与参与感。
优美动听、扣人心弦的音乐旋律,是歌曲得以飞进千家万户的有力翅膀,是歌词能够从平面走向立体并最终实现其最大社会价值的天然载体。《那一片红》的曲作者深谙这一点,他们根据歌词的内涵,着意在音乐的构思与布局上殚精竭虑、独运匠心,刻意凸现这首作品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特征——当唢呐在前奏奏响一句《十送红军》的旋律、间奏中又十分自然地嵌入个性鲜明并富有时代气息的江西民歌音乐素材的女声无词伴唱与烘托时,便使得音乐的时空感转换显得运用自如,有效地延伸和扩展了歌词的浓郁诗意和无限想象空间。同时,作者能够从当今多元文化的生态环境出发,对歌曲主流受众群审美价值取向予以充分观照,给歌曲的演唱进行了通俗唱法的准确定位,并由此在音乐中的音色对比、特征性的民间音乐素材与当代音乐语言的融合、三个声部和声厚与薄的处理等方面都做了适当的艺术处理,从而促成了这首歌曲在创作本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演唱,是对歌曲的声乐演绎,也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更是使歌曲走向受众的不可或缺的桥梁。映山红组合通过自己的理解、体味,运用的演唱方式对作品的演绎与阐述是得体的,他们真挚而细腻的情感再现与张弛有度、朴实无华的表演风格,使作品的历史意识与时代特征融为一体,也使听众在“红”的意象中受到感染,回味长久。
《那一片红》问世至今将近一年了,这一年里它在各种演出场合与各种媒体中接受着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听众的检验。它虽未能产生一夕间唱红四方的轰动效应,但笔者以为,在歌曲受制于受众多样化需求的当下,对一首歌曲的要求应当首先着眼于它是否能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让受众接受,进而喜欢并乐于欣赏。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以为《那一片红》值得期待。同时,我更加对生长与长久工作在江西那片红色土地上的这首歌曲的作者们,从心底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他们分明是饱蘸着对那片抚养了自己、又处处写满血与火的壮丽诗行的红色土地的一腔赤子之情来创作这首作品的。而这首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恰恰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火热的现实生活,才能使真情得到升华,从而成就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