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五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鲁艺》
主办:中国视协 中国艺术报社
时间:2012年5月27日
地点:中国文艺家之家
主持: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
对《讲话》精神的深度解读
□ 赵化勇(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
《大鲁艺》是在纪录片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这部纪录片先后采访了上百位耄耋老人,他们自身的高年龄层、高知名度、高艺术造诣为该片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历史真实、细致、动情的讲述构成了一部有血有肉有骨头的优秀纪录片。从而实现了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深度解读。在该片的立意、采访、制作上,创作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的很成功。
第一,思想把握好。片中涵盖了百余位老人,每人几分钟的采访时间,他们每一位虽然都称不上是主要演员,但他们集合在一起的讲述娓娓道来,将《讲话》的思想内涵深刻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思想并不是说教式的,而是深入浅出的逐步渗透,使得主题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资料运用好。这里的资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策划的围绕纪念《讲话》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采访。另一种则对10年以及20年前其他剧组采访的资料的再利用。在繁多的采访资料中,如何选取又精彩又有细节的部分,十分考验创作者的水平。多位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采访内容,放在同一个故事中,并未感到跳跃,相反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十分顺畅。
第三,节目制作好。片中外景拍摄虽然不多,但它的运用均恰到好处,多处采用了或朝霞、或晚霞的暖色调的处理方式,烘托出了主题的时代氛围。
第四,播出效果好。宝塔山的象征性十分厚重。从讲述者的口中,观众可以想象到老一辈的文化人和文艺界人士对革命理想、信念执著的追求以及内心深处对延安的向往之情。
此外,作品在两个方面令我感触很深。其一是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珍视。仅仅是一部作品,他们都可以潜心打磨,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断提炼,这一点尤其值得当下的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其二真正属于人民的艺术作品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延安时代,物质条件是十分匮乏的,但即便是再简陋的演出场地,都能吸引漫山遍野的观众,所以真正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作品。
鲁艺精神的现实意义
□ 李准(著名文艺评论家)
《大鲁艺》通过当事人的激情讲述,结合历史资料和高科技手段,成就了一个构思精巧,音画制作精良,真实感强大的纪录片。
从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讲,不仅仅是写了一个艺术学校的历史,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大鲁艺》写出了一个时代——通过鲁艺当事人的现身说法,描述了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保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的激情似火的时代。它写出了一种精神——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去创造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辉煌的延安精神。它写出了一支队伍——经过小鲁艺和大鲁艺的培训,最后成为新中国文艺队伍的骨干,确定了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的人才队伍。它写出了一条创作道路,一条文艺发展的根本道路——所有的作家、艺术家都要深入到人民大众生活中,在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中创造文学历史。
《大鲁艺》所昭示这种精神和这条道路在当前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以人民群众生活为主要创作主题,而是站在他们的立场,并把他们作为历史主人公去创作。
重现记忆深处的青春光彩
□ 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大鲁艺》的推出特别及时,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部纪录片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大鲁艺》重提了精神的家园,精神的沃土,精神的底色。
片子通过个人的口述、个人的经历来表现浓重的历史色彩。片中讲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对青年的深刻影响。我父亲当时就是这样的青年,在《大鲁艺》当中我是第一次知道它居然有这样广泛的历史背景。
片子用生动的生活细节呈现出了严谨的历史情节。片中说到,有人建议毛泽东说你要讲一讲,毛泽东居然说我讲有人听吗?这样生动的细节所呈现的历史是,这样一批艺术家到延安以后所面临的极大困惑,以及毛泽东关于党的文艺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很有趣味的生活细节把历史呈现出来,这是口述历史非常重要的品质。口述历史现在非常多,但是有品质的并不多,《大鲁艺》做到了。
从制作上说,片子用准确的艺术氛围表述了实事求是的历史。比如很多珍贵历史图片,是用动画的方式,用一种巧妙的视觉形象在观者的面前铺开,又亲切自然,又实事求是地传达了延安那一段历史中到底发生着什么。
由衷感慨《大鲁艺》把100多位艺术家的灵魂,把他们记忆深处的东西拍摄出来,居然可以重现出青春的光彩,令人佩服。
以鲁艺小历史折射革命大历史
□ 陈建文(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大鲁艺》是一部主题宏大,角度独特的作品。该片用五集的容量简洁地勾勒出鲁艺从创办、成长到发展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创作者站在一定的思想理论高度上,用影像的方式回答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背景、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效果,将中国文艺的发展放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大历史格局中,以鲁艺的小历史折射整个中国革命的发展史。
《大鲁艺》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见证了一段历史,不仅体现出了一种历史真实,更做到了将文献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有机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文献片也是艺术片。这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视纪录片,片中表现的文艺经典作品创作、生产、传播的过程以及群众观看后的反映,真实而准确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
《大鲁艺》还塑造了一批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毛泽东等活跃于那个历史时期的领袖人物形象鲜活,以鲁艺师生为主的一批文艺工作者也性格鲜明。此外,延安群众的形象也得到了成功的刻画。
最后,《大鲁艺》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迈向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历史阶段,缅怀延安岁月,弘扬《讲话》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影像书写的口述史佳作
□ 康伟(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
以口述史学的角度看,《大鲁艺》别具特色的影像书写,使其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电视口述史佳作。
其一,口述的细腻增加了历史的能见度。《大鲁艺》通过100余位历史当事人的回忆,构建了规模庞大的“口述群”,每一个当事人的口述,都打开了一个生动的切面,让我们得以透过历史的烟尘回到历史的现场,获得十分愉悦的历史在场感。
其二,口述的原生态呈现了情感的浓度。电视口述在呈现讲述者的情感状态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口述历史是带着口述者情感和心灵温度的历史,口述者的微笑、感慨、沉默、哽咽以及他们的目光、手势,都不是简单的肢体语言,而是对历史的情感性表达。《大鲁艺》通过动画、音乐、画面的配合,使得讲述者隐于理想和信仰背后的情感自然洋溢出来,这种“情感流”深刻表达了主题,感染了观众。
其三,口述的个人化展示了独特的角度。口述史首先是个人史,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对历史的讲述都带着独特的“口音”;同时它也是个人史折射出的大历史,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僵硬的文本。《大鲁艺》中的每一个讲述者,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每一次讲述都是对历史的一次独特呈现。即便是对同一个事件的回忆,也都有着自己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综合起来,便使得这个事件变得立体、丰富、清晰。
创作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 王朝柱(著名作家、编剧)
《大鲁艺》是对口述电视纪录片的一种创新。片中采访到的很多老艺术家我都认识,甚至与一些人还曾经有过交往。他们在我前进的道路上都给过我很多帮助,现在看来颇多感慨,令人感动。
延安时期,毛主席讲亭子间里做出的东西不大好吃,老一辈文艺家实实在在地践行着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这对于当今的文艺家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创作者应该摒弃所谓的宾馆里的创作,深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创作的富矿。当前我们的影视作品没有好的工人题材,没有好的农民题材,更没有好的、真正优秀的军人题材。而看看大鲁艺时代,那时好的作品恰恰就是农民题材还有军人题材。
这部片子带给当下文艺工作者最大的启示,就是创作应该回到生活中去。
人民观的深入体现
□ 刘效礼(中国视协纪录片委员会主任)
《大鲁艺》之所以成功,其最核心之处就是体现出了人民观。毛主席在《讲话》中指出要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到工农兵中去。就是要让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该片的创作团队,走入老一辈艺术家的内心深处,这才有展现在镜头面前的生动的、鲜活的口述史。
从最初毛主席讲为人民服务到后来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再到“三个代表”、“三贴近”,这一切的核心就是人民,就是国以民为本,都与70年前毛主席的《讲话》一脉相承。
震撼感人 激情澎湃
□ 卢洁(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副主任)
《大鲁艺》五集长的片子讲述了鲁艺创办的历史背景,和以《讲话》为契机,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黄金岁月。这样一部鲁艺人口述的集体传记,记录了在《讲话》的引领下,鲁艺艺术家群体和他们创造出来的经典作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事业的发展道路和根本主张。
说到鲁艺,不妨回顾一下毛泽东在开篇讲到的话。1938年4月10日,毛泽东说,亭子间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吃,山顶上的人弄出的东西有时候不大好看。刚刚在陕北落脚的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思考文艺作品怎么又好吃又好看的问题,由此开始党的新文艺建设。
可以说,《大鲁艺》成功的实现了好看又好吃。看过片子的人不约而同用震撼感人、激情澎湃来形容,我也被讲述者深深感动了。历史文献与当事人口述统一,奠定了片子的权威性学术性,使历史鲜活起来。一群耄耋老艺术家讲述他们的历史记忆,一改传统文献片专家讲述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些历经多年的采访素材都很珍贵,后人难以超越。片中几位老人不约而同回忆起毛泽东当时讲话的神态,都是文献档案中不曾出现过的。
文献纪录片的再探索
□ 闫东(文献纪录片《大鲁艺》总编导)
近年来,我对口述体文献纪录片情有独钟。口述体文献纪录片是抢救性工程,历史虽然无法复制,但亲历者可以讲述所闻所见。在《大鲁艺》中,我们抢救性的拍摄、挖掘80位耄耋老人,他们应该说大多是我们国宝级的文化文艺的巨匠。为了抢救式的拍摄和抢救资料,我们找寻到20年前、10年前采访到的影像资料,大多是已经故去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如艾青、欧阳山尊、光未然、吴印咸、刘白羽、华君武……
可以说我们采访的百位老人当中,在回忆起延安的生活和时代时,他们都把它作为自己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留存在自己的深深记忆中。为了让口述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大鲁艺》在照片等文献资料的运用处理上,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制作。尤其是为了展示像周扬、沙可夫、吕骥、冼星海等鲁艺老一辈文艺家的肖像,长达60秒的动画独立成篇,画面凝重立体且不失朴实。为了拍好宝塔山,我们用时一周采景,多角度的深入拍摄。朝霞中、夕阳下的宝塔山在影像中呈现着不同的情绪,体现出摄制人员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