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东方百慕大”谜团重重 鄱阳湖里沉睡惊世遗产

时间:2012年04月0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千眼桥

  千眼桥建于明崇祯年间,这座距今400多年的石桥,为中国最长的湖中古木石桥。由于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座古石桥终于露出了其“庐山真面目”。

  千眼桥位于都昌多宝西山蒋公岭脚下的鄱阳湖水底,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930米,宽1.2米,长条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支撑桥面。因为泄洪孔共983个,故得名为“千眼桥”,也称“千孔桥”。自古以来,都昌至星子、庐山去浔阳,翻蒋公岭,过鄱阳湖是必经之路,夏季涨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则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风凛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明崇祯四年,为官都昌的钱启忠领倡捐俸集资,历时五年,在此横跨江流,建造此桥,故又名钱公桥。从此,千眼桥成了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便捷往来的要道。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一湖清水,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江西区域发展的主基调。至此,鄱阳湖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始得到社会比较普遍的认识。其实,鄱阳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是世界著名的候鸟王国,还在于它悠久曲隐的历史履历和丰富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

  鄱阳湖的历史传奇

  据水文资料记载,鄱阳湖的面积,在上世纪50年代为5100平方公里,1976年洪水期广达8841平方公里,是名符其实的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茫茫彭蠡杳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用这样的诗句写照鄱阳湖的浩瀚。

  江西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1.8万余公里,以鄱阳湖为中心,呈向心分布状态。绝大多数河流分别汇成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条大河,一同注入鄱阳湖,经湖口流入长江而达于海洋。

  中国的河流大多为西东走向,因而古代的南北交通相对阻隔。在南部中国,赣江是不可多得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当隋炀帝发动开挖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之后,赣江的地位便进一步凸显出来,在古代中国,赣江和鄱阳湖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历代漕运、货运、移民以及王朝经略南方的军事行动,都与赣鄱水系密切相关。

  鄱阳湖古名“彭蠡泽”。最初的确只是一个“泽”。据考证,先秦以前的古彭蠡泽在长江的北面,南缘大概只达九江湖口,是古长江的泄洪洼地。后来逐步向南移动,形成鄱阳湖的北湖水面。鄱阳湖南湖在南朝以前还是一片平原,是古鄡阳县的所在地,它的西部则属海昏县。历史上将这一带称作“鄡阳平原”,是一片河网纵横、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膏腴之地。江西的5大河流都在这里会合,而后经过松门山、罂子口向北汇入彭蠡湖,一并注入长江。由于地质变迁和海平面抬升的缘故,古鄡阳平原逐渐浸入水中,演变成鄱阳湖最大的南湖水面。史载:鄡阳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废”。根据鄡阳县的生卒纪年来判断,鄱阳湖南湖的形成时间大约在南朝至唐初。唐武德五年高祖李渊设都昌县安置鄡阳遗民。至今都昌和永修的滨湖地区还流传着“沉鄡阳,浮都昌”、“沉海昏,起吴城”的谣谚。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