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全媒体时代的一场完胜——有关《失恋33天》的最新解读

时间:2011年11月30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悦

当业界还在津津乐道5年前曾成为“传奇”案例而被冠以“黑马”之称的电影《疯狂的石头》时(300万元成本获得2350万元的票房),《失恋33天》的出现已经轻轻松松地超越了...

  

  

  

  当业界还在津津乐道5年前曾成为“传奇”案例而被冠以“黑马”之称的电影《疯狂的石头》时(300万元成本获得2350万元的票房),《失恋33天》的出现已经轻轻松松地超越了这个成绩:实际投资不足千万元的国产都市爱情片,11月8日起和进口大片《铁甲钢拳》同日上映,首日的正面PK中以2100万元票房完胜仅收1070万元的后者,更是以柔克刚战胜11月11日与海外市场同步上映的《惊天战神》和同期热映的《猩球崛起》,首周票房即告1亿8900多万,比三部进口大片当周票房相加总和还要多。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以一种奇特的电影样式给观众一种刺激与惊喜,那么《失恋33天》则是以最常识化、近乎白描的方式深深地打动了诸多“80后”、“90后”观众,无缝贴合新一代观众,营销极富特色,档期选择合理……而正如乔布斯所说“产品至上”,好的产品必然撬动好的口碑,也必然促成销售奇迹。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日前举行的2011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上,《失恋33天》成为了热门话题,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谈论起取得3亿元票房成绩的这部电影时,都难掩兴奋之情。围绕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电影生态,专家认为,《失恋33天》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尤为难得的是,在已见诸各大媒体的对这个“文本”现象的透彻分析之后,一些新的观点浮出水面,不禁让人感慨:中国电影的创作空间其实还很大,电影市场还有许多未知项值得继续探索,更有许多开放性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解读。

  解读一

  “方法论”的成功

  《失恋33天》的票房奇迹是影院观众实实在在买票的结果,也让电影从业者们充分认识到“80后”、“90后”的力量。不少专家认为,这一辈人初入社会、羽翼未丰,但他们渴望话语权,渴望表达,并在成长中逐渐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语境,比如影片中无处不在的现代语言。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认为,《失恋33天》变成一匹黑马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是“方法论”的成功,800万元的成本创造了3个亿的票房,它用了网络热销的两个电视剧的团队,一个是《蜗居》,一个是《奋斗》,导演利用自身在电视剧制作中积累的经验,用了目标观众喜欢的明星,这个方法的改变使得电影的市场生态由此而改革。同时,汪天云说,“对什么样的人就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我们这个观念不改变,媒体给我们再大的帮助也无济于事,如果说我们跟媒体的语言无法沟通,现在报纸上的语言都已经是网络的语言,‘神马’、‘有木有’,诸如此类,这个是不可抑制的,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大有学问。”目前,通货膨胀仍在持续,生产、营销电影的费用居高不下,在重压之下,必须有一个选择,电影于是转向中小成本。汪天云认为,“《失恋33天》的成功是一次被迫的逼上梁山,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小成本都能获得票房成功,可能要‘死一大批’,但是至少这是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在经济形势下必然的方式和生态。”

  《11度青春》的策划人、优酷网络原创影视部高级总监卢梵溪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方法论”的成功,他认为《失恋33天》是电影营销策略的成功,发行团队预计3天票房3500万元,市场却达到了7500万元,比同期的大片都要高。宣传团队立刻抛出“国产电影小黑马打败了4部好莱坞大片”的说法,很多的电影观众会为了这句话走进电影院,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片子可以打败好莱坞大片,当然电影本身并没有让他们失望,从这点上来看“中国电影需要策略,更需要策略性人才”。

  解读二

  “陌生人文化”的体现

  《失恋33天》为何能够受到观众如此青睐?影片的目标观众有话说。对于内心单纯且身无负担的“80后”、“90后”,恋爱、失恋或许就是他们一生经受的最大坎坷与磨难。最爱谈论失恋、最容易经历失恋、最关注爱情和友情……虽然影片没有特别完美的情节,但融合了闺蜜、小刻薄、失恋苦闷、工作郁闷等元素的故事类型和表达方式,却很符合年轻观众的生活和心态,也自然能生发出共鸣。而影片导演、“70后”的滕华涛在热播电视剧《蜗居》《双面胶》《王贵与安娜》中都摸准观众“命门”,获得口碑、收视率“双丰收”后转战大银幕也是对剧本和制作团队有着充分自信;影片主演文章、白百何本身是“80后”演员,凭借《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奋斗》《裸婚时代》等电视剧获得了年轻观众的认可,在影片中则成为了最好的“代言人”。

  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军则从另一个角度读解出文化的深意来,他认为“《失恋33天》是‘陌生人文化’的体现,城市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加,我们处在一种新文明之中,这种新文明我把它暂且称为‘陌生人文化’。它不靠血缘而是靠契约精神,还有新城市下、新城市文明中的人的新的价值观,新的构筑在良知良心上面的真善美,这种‘陌生人文化’,我们的电影正在探索之中。而《失恋33天》正是契合了新的生态环境,比如职场、城市里互不相识的人,产生的碰撞和矛盾带给我们很多信息。”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表示“‘陌生人文化’确实是一个新现象,比如职场文化、城市文化,它体现出的价值观和人与人的联系方式,其实也跟媒体人在互联网上通过网络形成陌生文化的连接有很重要的关系。我觉得这个观念特别有启发性。”

  解读三

  “接地气”的另类型

  网络热语“人类已经不能阻止《失恋33天》了”、“《失恋33天》演绎了进口影片充当国产影片炮灰的神话”……但是在各种分析的声音中,《失恋33天》的奇迹依然被看做是一个小概率,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例外,比如:沾了百年一遇的“神棍节”的光。

  关于电影个案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赵军对此谈道,“中国电影的辉煌征程不正是一个一个被人们称为是个案的成功组成的吗?想想,当年的《红高粱》不是被认为是个案吗?后来的《生死抉择》不也被判定为个案吗?直到《英雄》的出现,直到《疯狂的石头》的出现,直到《让子弹飞》……原来都是个案‘造的孽’。有的评论很不服气,因为这些个案好像都没有遵循类型片的规律。我一直认为,电影工业必须要有类型片作为基础,而中国电影的确需要学习拍好类型片。”对此,他认为,“中国电影产业今日之情状,又的确不能等类型片基础打好了才去发展。尤其是当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任何‘类型’都无法衡度的,这就给所谓‘另类型片’打开一扇窗,一扇很大的窗。”他也进一步阐释,“个案就是‘另类型’,而‘另类型’已经是一种类型。现在有一个新词叫‘地气’,如果大家接受这个词,关于个案的争论就可歇止。我相信‘地气’将成为一种新的‘类型’。所有接地气的中国电影都归于这种类型。中国社会丰富的人文基因和变革故事,是地气源源不断的根本原因,不去关注它就是不关注可望成功的题材。”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