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锐意创新让《苏武牧羊》魅力无穷——访第九次文代会代表李建树

时间:2011年11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锐意创新让《苏武牧羊》魅力无穷

  ——访第九次文代会代表、河南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  

    他坚守着古老的豫剧艺术,创作演出的《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等剧获得各界好评,同时他又是个善于经营、喜欢新鲜玩意儿的“潮人”,目前他的新浪微博粉丝人数高达1.7万多人。他就是李树建,第九次全国文代会河南团的代表,一个把豫剧艺术看得高过天的中原汉子。

  11月16日,《苏武牧羊》在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前一天,李树建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在微博上发起了一次“微访谈”。很多豫剧爱好者向他发问,问题从豫剧的传承到豫剧院团的经营,从豫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到豫剧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网友们热情的询问让李树建备受鼓舞,他愈发坚信,豫剧的市场会越来越广阔。

  “其实在进京演出之前,我们心里并没有什么底。过去的豫剧演出大多在几百个座位的小剧场进行,但这次人民大会堂可是有6000多个座位啊。”李树建回忆道,“刚到北京那天,我们团的书记和团长助理把一大捆一大捆的戏票往纸箱里装,结果装了整整两大箱。他们俩看着一万多张戏票,害怕没有观众来看演出,担心得整晚翻来覆去睡不着。”

  出乎李树建意料的是,《苏武牧羊》两场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十分热烈,甚至有人对他说,这部戏真是一票难求。“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创作和演出得到了观众的肯定,让我们倍感欣慰。河南省豫剧二团多年来一直遵循的‘名剧改编,老戏新演’、‘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的创作理念,是《苏武牧羊》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李树建说。

  其实不仅仅是《苏武牧羊》,河南省豫剧二团近年来精心打造的另外两部戏《程婴救孤》和《清风亭上》,同样也是大获成功,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其中《程婴救孤》已经演出了800多场,而《清风亭上》则历时20余年,演出上万场。“这三部戏都是流传数百年的经典剧目,它们表现的主题分别是“忠”、“孝”和“节”。这三个主题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都是息息相关的。”李树建说。

  为打造《苏武牧羊》,河南省豫剧二团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其间光是剧本就修改了近20稿。经过长达半年的排练,《苏武牧羊》开始在河南演出。十几场演出过后,李树建就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反馈声音。大多数观众还是认为这些创新为豫剧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有人认为豫剧味不够浓。“观众反响迥异的原因,就在于这部戏的创新步伐迈得很大。”李树建介绍道,“这部戏的故事本身就很曲折离奇,我们还在剧中融入了大量的西域音乐、舞蹈,并且请韩磊等歌唱家配唱了主题歌,同时在舞台的呈现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演出布景的中部是个转台,前部可以移动到观众席上。这些丰富的艺术元素,已成为《苏武牧羊》的一个重要特色。”李树建表示,“戏曲艺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剧种注定会丧失生命力。”

  从2000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担任团长算起,李树建用了11年时间,让一个在困境中沉寂多年的老豫剧团面貌焕然一新。李树建始终认为,豫剧能够并且应当成为文化产业大潮中的一员。“其实我在河南省豫剧二团只做了四件事,那就是‘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李树建说。

  问及戏曲院团的艺术生产经验,李树建认为最核心的一点就在于与时俱进。“我们团始终坚持三个准则:一是剧本曲折紧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唱腔传统优美,在保持豫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它更加优美、好听;三是表演现代真实,在戏曲程式化表演的既定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真实、做到贴近现代观众。只有做到这三点,豫剧才能获得市场,并且越走越远。”李树建总结道。

  而在市场运营方面,李树建则强调“三位一体”。“首先是邀请强势媒体做舆论宣传,这点我们团无疑走在了河南省艺术院团的前列,十几年前我们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还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同时河南省的新闻媒体都是我们的朋友。有的院团只重视平面媒体和电视台的宣传,我们同样十分重视电台等媒体的报道,因为农民、出租车司机、盲人等大量人群都是电台的长期听众。其次我们要有企业做经济后盾,因为没有企业的支持,再好的想法也难以实现。比如说最近《苏武牧羊》的进京演出,就得到了安阳市一家企业的资助。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艺术院团做演出实体,因为拥有一个好的创作团队和演出团队,是出精品、出佳作的前提和基础。”

(编辑:王家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