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书法人物

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提高全面综合素养 为未来在艺术上发起冲刺准备能量

时间:2021年08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编者按: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黄坤明部长在第八次书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屹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如何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中国书法报》约请第八届主席团和相关人士就如何履职尽责、推动书法事业发展作系列访谈。本期为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的访谈。

  《中国书法报》:黄坤明同志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李屹书记在讲话中也对书法工作者如何认真履职提出了具体要求。请您谈一谈中国书协将如何引导广大书法工作者不辱使命,饱蘸浓墨,书写恢弘的时代华章。

  郑晓华:黄坤明同志在中国书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鼓舞人心。他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对广大书法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李屹书记在讲话中对第七次书代会以来中国书协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对未来五年中国书协如何守正创新、带领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用心用情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国书协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国文联领导的部署和要求,努力抓好各项工作,争取以出色的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具体的工作思路,李昕书记在第八次书代会工作报告中已有说明。未来5年,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书协将在培根铸魂、守纪明德、固本强基、创优提质、赋能升级五个方面下功夫。“培根铸魂”,就是加强行业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守纪明德”,就是加强行业思想道德建设,从书协机关到地方团体会员,“五位一体”,上下联动,大力营造“崇德尚艺、潜心耕耘,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书法工作者”的浓厚氛围,净化书法艺术生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共同推进行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固本强基”,就是要创新理念,精准施策,健全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艺术人才成长的环境,将道德修养、文化传承、艺术质量、创新能力、职业操守等多方面内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支德艺双馨、艺文兼备、技道并修的书法专业队伍,为书法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创优提质”就是立足传统文化根基,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淬炼精品,推动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努力推动书法家坚守艺术理想,沉潜文化传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把价值理念、功力工夫、创新精神融入贯穿到书法创作、研究全过程,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赋能升级”就是要与时俱进,把准时代脉搏,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创新表达方式,增强书法艺术国内传播力,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网络建设,创新组织形式,拓宽服务渠道,延伸联系手臂,自我革新,优化职能,这是中国书协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思路,将在今后5年的工作中逐步贯彻落实。

  《中国书法报》: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书法艺术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中国书协将如何引导广大书法工作者守望经典,与时俱进?

  郑晓华: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书法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所谓新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是当今时代,一机在手,通览万方。互联网改变了传播领域的规则和秩序。传统格局下,由传播工具所限,好东西要推广不容易;坏东西想流传也很难。但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了。新兴自媒,可能一夜之间传遍天下。所以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推助事业;用得不好,杀伤力很大。目前互联网上的书法圈,总体来说是好的,多数媒体作者,来自于书法行业的主流,有扎实的传统基本功,长期的临池积累,良好的综合文化学养;他们当中很多人,本来就是历届专业大展推出的选手,创作实力雄厚。他们利用互联网做展览、教学,把合乎历史主流的书法知识、技能传授到互联网能够延伸到的各个角落,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但是也有一些基本功不足又急于求成的书法爱好者,他们可能过早追求所谓的个性化,正如清代梁巘所说“早矜脱化,必偭规矩”,过早追求变化,基础不牢靠,内在营养跟不上,就不免堕入古人所讥“怒木强直”“狂怪浅俗”,各种病态都有。学艺在一定阶段,出现曲折和反复,无足为怪。问题在于处在这个阶段的作者本身可能意识不到这些问题,或根本认知力暂时还没有跟上来,自认为很好。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展台。这样的东西出现甚至充斥于互联网的某些平台,可能给没有经过书法审美训练的观众造成一些误解和误导,也影响了互联网书法圈的整体形象。尤其是当一些带有自我炒作性质的“特殊事件”出现的时候,有些读者会惊慌失措,误以为互联网上的“书法”都是如此,甚至认为中国书法界都是如此。其实这不是事实。无论书法界,网上网下,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恪守经典主流,守正求新,艺术观念、创作方法、实际创作都没有问题。当然,问题存在,即便少数人、少数事,我们也要重视。一方面要加大互联网正面传播力度,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书家和当代优秀书家,加强推介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艺术审美常识普及,加强书法史、书法理论常识普及,加强世界艺术史知识普及。使我们的观众打开视野,提升心理接受抗冲击力。面对突如其来的一些搞怪“艺术”,能处事不乱,气定神闲,知道他是何方“神圣”,一笑置之就可以了。

  《中国书法报》:书法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群众普及率最高的艺术形式,但是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您曾多次带队赴新疆、西藏、青海等书法艺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走进基层,走进校园,开展公益培训、公益讲座等活动,请您分享一下到西部边疆地区送文化下基层的感受。

  郑晓华:西北地区相对来说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一些,尤其新疆、西藏。中国书协一万五千多名会员,这两个地区的会员所占比例较低。每次大展,通过评审入展的作者人数,在全国的比例总是不够理想。所以我们要加强西部书法普及和提高。我曾带队去西藏拉萨、新疆喀什和图木舒克等地,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欢迎,每次活动气氛热烈不让内地。尤其是我在麦盖提,看到县三中的国学和书法教育很有成效;很多维族小朋友写的书法作品相当有感觉,他们很喜欢,也很愿意学。我更觉得我们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它不仅是普及书法,更是寓教于乐,促进民族团结;而且书法教学和汉字教学互相促进,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更好更快地成长为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尽快缩小缩短和内地的差距。书法可以以小托大,以小带大。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关注西部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书法的发展;在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我们会适度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中国书法报》:请您谈谈广大书法工作者如何在追求技法上精益求精的同时不断提升文化素养,践行艺文兼备的方针,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作品。

  郑晓华:在学习书法起步阶段,技术攻关更重要。没有一定的临池实践,不可能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术,那也就谈不上进行艺术的构思、表达。所以我认为学习书法的早期、前期,应该先关注技术问题,重点解决手头的功夫问题。但技术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怎么对古典碑帖的艺术语言进行提炼取舍?怎么构筑自己的既充分个性化又具有普遍合理性的艺术语言体系?你的艺术往哪里去?等等。如果你不想做一个古人所讥评的“书奴”,如果你不想做前辈所诫勉力避的“字匠”,你得往“书法家”“艺术家”的道路走。你必须有想法,必须有自己的艺术理想。这个理想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来源于你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对艺术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观照,对艺术和自然、大千世界、心灵关系的参悟,等等。没有这些东西,脑子里面只有你熟悉的几本帖,艺术的理想王国很难构筑、支撑起来。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是放言空谈,是“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任何艺术的本质要求。简言之,文化修养不是直接可以变现为艺术语言或情境的,文化修养高,书法不一定好,两者不能画等号。但一流的艺术家不能没有艺术思想支撑;艺术思想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没有对艺术的深度理解,没有相对丰厚的知识素养,那是不可能形成的。当代书坛的“展览体”“跟风潮”,说白了就是没有思想的结果。技术都不错,但离开古人不会写;大家写得都一样,盖了名字不知道是谁的。这是一群迷途的羔羊。谁之过?谁也无过,时代使然。20世纪学科重整,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变化。传统学养的社会生活存量、流通使用量在流失。所以连续几代人整体性的传统文化缺失,是必然的,也不只是书法行业如此。应该肯定的是,书法界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几年中国书协每年举办“国学修养班”,同时举办各层级的骨干会员培训,有意加大了传统学养的“植入”,这都是为了“艺文兼备”,培养书家的全面综合素养。说低点,是为了克服后期创作的“营养不良”;说高点,是为他未来在艺术道路上能发起冲锋、往高峰冲刺准备能量。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