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淡雅的水墨,空灵隽永的木刻版画,虽然不同的艺术媒介,却都营造一种江南气质的别致情调,这是“沈勤、陈琦作品展”给人带来的整体视觉记忆。2015年4月25日,亚洲艺术中心推出艺术家沈勤、陈琦的双个展,沈勤借用水墨,陈琦坚持版画,在自己艺术创作语言中坚持探索。本次展览由钱大经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苏新平、尹吉男、陈文骥、章燕紫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陈琦和沈勤,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一个是江苏省国画院美术师,两人却是少时街坊玩伴、艺术同道,且艺术风貌相近。钱大经谈到这次展览时说到:“沈勤和陈琦,两位当代艺术家,近年随着绘画成就的日益彰显,在中国当代画坛呈上升之势,人们注视他俩的视线渐渐地要转换为仰视了。两个人的画面气息相同,对品质十分讲究又同样有神经质的追求,而且都是南京人,因此可以也有必要做这么一个双个展”。
两人多年来递进嬗变的历程极为有趣:沈勤自“八五”新潮的宏大叙事,一步一步,由隆重苍凉,而舒朗轻盈,而脆弱失重,将强力支撑的硬壳逐渐剥离,顺应内心召唤,进入纯净超脱境界。他似乎做的是“减法”。
陈琦则相反,早年清新恬淡的水印小品,到优雅庄凝的古琴荷花,再到大开大合的水纹虫洞。最近闻说正在构建四十米长的《时间简谱•呼吸的墙》装置,集雕刻、建筑、灯光于一体,其跨界的能力与野心,坦露无疑。陈做的是“加法。”
关于选择沈勤和陈琦这两位看似差别很大的艺术家的原因,钱大经表示“他们对本体审美的重视,作品的深度,审美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上非常的有共鸣。同时,两位艺术家基本上处于一种半封闭的创作状态,对于当代艺术的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态度,画面上喧嚣的、功利的、市场的东西少一些,非常的纯粹和干净。”钱大经希望可以通过作品本身表达出来的真诚和感情去感动观者。
此次展览沈勤展出的作品基本是2000年后创作的“田”“园”水墨作品,虽然长期居住在北方,但出生于南京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到他,沈勤认为要画好水墨,一定要在江南呆过。沈勤从事工笔创作,画面结构宏大冷峻,后来从事水墨呈现出温雅、清新、秀润的气息。陈琦认为他的作品是典型的中国文人画,画面宁静、清澈,有着一种“隐士”的精神洁癖,充满着思想和态度,也提供一种新的视觉经验。
“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这是夏加尔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对于乡愁的描绘,无独有偶,这种“乡愁”也体现在沈勤的作品中。
水墨作品《村》继承了85时期硬边的绘画风格,而《水田》系列作品画面上展现出宋画对于沈勤笔墨语言的把控的影响,但是画面当中都有温雅、清新、秀润的气息这与之前在八五时期的画面结构宏大坚挺,深刻冷峻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就像钱大经所说的:“谁曾想到,沈勤有‘薄弱蝉翼的未来’。”
陈琦的水印版画可谓少有人及,画面带有强烈的工业感,因制作工艺的要求又有着极为严谨的设计形式,“水纹”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在此次展览也有大量体现,对其来说,表现水纹就是表现时间,表现历史的长河。中央美院副院长苏新平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谈到,同为版画艺术家,他十分欣赏陈琦对于材料的控制能力,他的作品早年多表现日常情境,有着较强的地域特征,后来的作品中加入设计元素,在规范中寻求随意感,并能在版画的语言框架下,突破观念,尝试从二维版画到三维立体的转换。
正如陈琦自己表述:“你的观念诉求,你在作品中想表现的力度有多强烈,它后面都需要很坚实的东西去支撑,这种坚实的东西可以是技术,可以是对材料的驾驭,也可以是对尺度的把握,这些东西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劳动量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精神的投入,你在作品中投入的东西是不会消失,它会爆发。”
这是一个简洁、自然、干净的艺术展览,两位南京艺术家在这个纯净的澄明空间共同书写一种江南情境。展览将持续到6月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