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在北京农业展览馆正式拉开帷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青年艺术100”艺术总监赵力,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评委王春辰,“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北京倍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牛丽华,三界青年艺术100艺术家代表迟群出席开幕并致辞。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开幕现场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开幕现场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的展场设置和分区策划精心,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与798圣之空间两个场地同时启动,分区展示了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韩国、意大利、美国、肯尼亚、希腊、泰国等亚洲、欧洲、中东、非洲、北美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名当代青年艺术家的500余件作品,同期还将举办15场不同主题的艺术教育、论坛讲座等公益活动,开启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当代青年艺术季。
奕林 亢世新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无奈的天使 付豫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蜀星中学 陈皎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我的空间 朱佩鸿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作品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本届“青年艺术100”首次入驻北京农业展览馆并计划每年定时定点举办。展览以北京农展馆1号馆为主题展馆,展厅面积3000平米,展示了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入围艺术家的作品以及“不同凡响”项目10人的微个展。十个独具特色的“艺术盒子”,呈现了伴随“青年艺术100”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新面貌。798圣之空间展厅面积为1200平米,主要展示十位韩国青年艺术家和十位意大利拉古纳艺术奖推荐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相继,“莱俪青年艺术奖”也将在8月18日在农展馆现场评选。
据悉,此次展览在农业展览馆的展出为期三天。
独家采访 :
王春辰 :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评委
记者:这一届入围“青年艺术100”的百位艺术家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王春辰:对于此次“青年艺术100”的艺术家评选,首先是邀请推介人进行推介,通过他们的推介,组委会再从这些青年艺术家中选择作品。作品决定了艺术家能否入围“青年艺术100”。
记者:纵观这几届“青年艺术100”活动有哪些变化?
王春辰:“从‘青年100’展览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国艺术家的发展非常快速。”“青年艺术100”项目越做越好,选择艺术家以平面绘画为多,这些绘画作品大体上反映了一部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创作追求。
记者:通过此次展览以及经验来看您认为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优势是什么、缺少什么?对于他们有哪些建议?通过展览您所看到的感悟到的最想说的一点是什么?
王春辰:对于青年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要勇于尝试,去大胆的尝试他们不熟悉的东西、尝试他们不曾使用过的东西,在青年时间多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如:作为一位平日画油画的艺术家可以去尝试一下非架上绘画的艺术创作看下感觉如何,作为善于画人物、写实的画家可以去尝试不画写实人物,这就是带有某种实验的意味去创造, 青年时候最大可能的去锻炼 、去实践、尝试各种手段,锻造嗅觉以及艺术敏感度。
萧彬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萧彬:“青年艺术100”入围艺术家,1985年生,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工作室。
记者:这是你第一次参加青年艺术100么?如何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萧彬:“青年100”的四届展览我都参加了,说到如何参加到这个活动之中,是个比较偶然的机会。在第一届举办的时候,当时我大学刚刚毕业,朋友向我推荐了这个活动我抱以试试的心态就参加了,就这样伴随“青年艺术100”一路走来。
记者:目前是已签画廊还是专业创作?
萧彬:目前还是处于自由艺术家状态,没有与画廊签约,基本都和青年100合作。
记者:能简单谈谈你的创作么?
萧彬:我认为艺术家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我的作品都是以自然材料为主的。我平时会上山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觉得能保存下来,能做防腐的东西就拿来做作品。这跟我自己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是在农村出生的,但是我很小就到城市去了。但是有很重的农村情节,我的东西就是偏向于回归大地,贴近自然。
最近在研究这一系列的作品。我在做这种东西更接地气,更接近自己的类型,这个是最重要的。
记者:青年艺术家都会面临市场问题,你是如何权衡的?在现在这个年龄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萧彬: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首先要养活自己是必要的,但在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我想是积累和坚持,要坚持做、厚积薄发,不要过多的去迎合市场。在这个年龄我认为坚持和真诚以及坚定最为重要,无论再艰辛我都会坚持自己的艺术。
记者:如今信息、资源都处于共享状态,你是如何在其中保持自己特色的?
萧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性格,所以每个人的作品都会有差别,我会从自己的语境中找寻自己的语言,走出自己的艺术路。
记者:对自己有一个怎样的定位?对于未来有着怎样的预期?
萧彬:目前我要做的就是积累更多的作品,使自己的创作语言更加的成熟,创作状态更加的好。
丁辉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丁辉:“青年艺术100”入围艺术家 1983年出生于山东,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记者:这是你第一次参加青年艺术100么,如何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丁辉:我是通过征集作品的形式参加到这个活动中的。
记者:目前是已签画廊还是自由艺术家状态?
丁辉:目前我还自由艺术家状态,我想目前出好作品对我来说更为重要,当然也希望可以被发掘、发现。
记者:简单的谈谈你的创作?
丁辉:我的创作是自我性格,自我追求的一种有效映射。空白画布与缤纷色彩之间的持续碰撞,接触,产生了带有重复叠压的视觉体验。并通过多层次的画面隐藏复杂的观念叙述,要表现就要自然的表现。作品不是方案的僵死再现,而是不断追求不可预见性的延伸。一旦开始追求不可知,不可预见的延伸,它便对大众广义的习惯,束缚,固化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我的创作有效地代表着人性本身的丰富变化,人生的经历与回忆,景观与形象,真伪重重叠叠,不辨虚拟与真实。在创作中形成一个虚实难辩的情境,一个多重人格的自然镜像。更重要的是作品具有多数人难以表达、言说的,时刻处在虚拟境中的相似心理意义。通过自我的方式试图将所有一切与“无”“不可知性”接轨,用时间作为一种消耗过程,生成一种新的可能性。假如我的创作回归现实,对其所持有的态度是具有不可知性的持续探索。
记者:青年艺术家都会面临市场问题你是如何权衡的?
丁辉:确实,青年艺术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我想目前这个阶段努力做好自己的作品,追求自我艺术的品质,自然而然就好,有了好的作品那么一切就会接踵而来。
记者:在现在这个年龄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对自己有一个怎样的定位?
丁辉:我觉得最终要的是时间,在这个青春的年华、最有精力的阶段把握好,全部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对于未来,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越做越好,艺术道路越走越远。
冯一尘 中国文艺网 黄远 摄
冯一尘: 1986 年生于天津,2006 年—2010 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新古典主义写实工作室,2010 年在北京宋庄建立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
记者:这是你第一次参加“青年艺术100”么,如何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冯一尘:这是我第二届参加到“青年艺术100” 的活动中,第一次是去年。其实源源挺深的,在第一届的时候经过朋友介绍我就开始关注了,因为当下各种艺术活动众多开始还是比较谨慎,在第一年时我采取了观望状态,结果第二届的时候不经意间错过了,然后经过两届后,我参与到第三届和这一届中。
记者:看到你的作品大多都蕴含这哲学思想,能简单的谈谈你的作品么?
冯一尘:是的,对于哲学思想这方面我想可能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从小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从事中医方面的人比较多,从小在别人看漫画,看卡通的时候,我看的都是《老子》《庄子》等等,可以说对于中国文化感情比较深,其实也是性格所在,总希望可以探讨世界的真理。
记者:青年艺术家都会面临市场问题你是如何权衡的?
冯一尘:我认为艺术创作与市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关系,先做好作品!其实并不冲突,也许和我的经历有关。2010年毕业后,我在当年的8月26日搬入宋庄,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已经快撑不住了, 11月的时候带来的钱已经用光了,挣扎、痛苦!其实我也可以代课挣钱,或做些其他的来维持生计,但我不停地问自己:“我是来做什么的?”我内心很明确的回答:“我是来画画的!我要坚持我的艺术道路,不要分心。”我向朋友借了钱继续维持生活。但是没想到没过多久被宋庄一个画廊发现买走了我的作品,并被推荐参加了洛杉矶艺术博览会,当时也是很快售罄了作品。包括今天没想到在“青年艺术100”的第一天我的作品就全部售罄。一路走来,挣扎、痛苦,但我始终坚信做好作品自会水到渠成。目前我的生活都是靠自己,保持艺术的纯粹性、执着!过的也挺好。
记者:在现在这个年龄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冯一尘:坚持!坚持不懈!热情!不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