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
法国的文化史乃至欧洲的文化史事实上就是一部艺术史,或者说艺术史就是欧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在欧洲参观了皇家宫殿、城堡、教堂和美术馆,从中可以感受到西方社会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历史文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东方的有着同样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学习。
法国·巴黎·卢浮宫
卢浮宫是法国最著名的美术馆,其收藏有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一直到18世纪欧洲各国的艺术珍品,包括雕塑《胜利女神》、《米洛岛的维纳斯》,绘画《蒙娜丽莎》等,同时还有非洲、亚洲及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卢浮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仅仅是它丰富的馆藏,而是这样的场景:经常有老师带着学生来此地欣赏艺术品,孩子们或嬉戏玩耍,或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令人感怀。
贝聿铭先生为卢浮宫改建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是举世闻名的作品,玻璃的金字塔完美地融入到古典的建筑庭院中。在我看来,其最精彩的改建工程是其内部的通道、内庭及展厅的采光部分,它们更为充分地展现了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精妙之处。当你在卢浮宫巨大的内部庭园中观赏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作品时,从玻璃天顶倾泻下来的柔和光线,与米黄色温润的石砌墙面、地面、台阶,以及一尊尊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其中的雕塑融合在一起,你不禁会想,这些雕塑就应该放置在这样的地方,没有比这里更好地展示它们的场所了。
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蓬皮杜艺术中心距巴黎市政厅不远。穿过两条街道后,突然在古老的巴黎市区看到这样一幢建筑,感觉很奇特,这幢用工业管道交错组合构成的后现代建筑非常有名,它已经成为法国文化的另一种象征。
蓬皮杜艺术中心分为现代艺术馆和当代艺术馆两个展区。现代艺术馆包括著名画家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夏加尔、勃纳尔等人的代表作,这些现代艺术的经典作品曾反复出现在各类画册、印刷品中,但是真正面对面地观看这些作品时,感受则完全不一样——马蒂斯作品中的随意自如、夏加尔作品对细节精微的描绘等在印刷品中是很难观察到的。
蓬皮杜艺术中心展示了现代主义时期的经典作品,它们已经成为欧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展示了当代美术的一种流变过程。与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品相比,当代艺术史更为瞬息万变,一些作品还没有机会定格就已成为过去,不管我们喜爱与否,它们已经被记录下来,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
在欧洲参观美术馆时,我发现人们对于当代艺术仍然不太亲和,那些带有试验性的作品与人们有一定距离,参观的人并不多。而当我们乘电梯到达蓬皮杜艺术中心的顶层时,在展厅中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参观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前,法国朋友再三叮嘱我们,蓬皮杜艺术中心有一个重要的画展——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个人作品展。米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形式主义的大师,也是抽象艺术的一代宗师。由于米罗的作品不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常规展览,一进展厅大门,你就可以感受到很不一样的气氛。展厅内人潮涌动,每幅作品都有一束光源照射在上面,让你可以很好地观赏作品,同时又不受周围走动人群的干扰,参观的人像影子一样隐在黑暗之中,人们轻声细语,像在圣殿中一样。展览除陈列着米罗早期的具象作品、中期的半具象半抽象作品和晚年创作的巨幅抽象作品等重要代表作外,还有素描、水彩画稿,十分丰富,能使人看到大师各个艺术阶段的变化过程。
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示牌、路标设计都有很高的水准。展示牌根据不同的展示目的设计得艳丽醒目,也有一些是单纯的黑色与灰色,不同的展牌都能一下抓住你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展示牌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外观造型与内部空间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现代气息的巴黎。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法国文化艺术最为丰富多彩、大师辈出的年代。在这一时段,法国产生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美术派别,这些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流派也产生了众多大师级人物。这些作品代表着艺术的前沿,其中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作品,多数陈列在奥赛美术馆。
奥赛美术馆是利用古老的巴黎火车站改建的,古典的穹顶与现代的几何块面相结合,相得益彰。和卢浮宫一样,奥赛美术馆也是一个非常出彩的改建工程。在整个欧洲,法国的卢浮宫与奥赛美术馆的改建工程都是大手笔,除充分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华之外,还很好地补充了采光、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作品展示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两个美术馆的改建为我们如何保护古建筑、使用古建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奥赛美术馆是法国艺术的殿堂,陈列有柯罗、卢梭、米勒、库尔贝、马奈、莫奈、塞尚、梵高、雷诺阿、德加、修拉、劳特累克等从巴比松画派到后印象派诸多艺术大师的作品,还有法国浪漫派雕塑家卡尔波,现代派绘画大师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的作品。布尔德尔的《拉弓的赫尔克里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从印刷品上很难体会到这件作品的全部魅力。印象派是最为典型的法国式艺术,其作品也多数陈列在此。
如果没有潮水一样的观光客,没有拉德芳斯的大凯旋门,今天的巴黎仍然与19世纪末印象派画家熟悉的巴黎十分相像。巴黎人仍然钟情于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对这些活动充满热情和好奇心。
意大利·罗马·西斯廷美术馆
西斯廷美术馆是利用西斯廷教堂改建而成,这座教堂因为有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大师作品而闻名,一位是著名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另一位是画家拉斐尔。西斯廷教堂改建成美术馆以后,还陈列有大量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作品,如《拉奥孔》等。
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利用了绘画的透视学原理,把西斯廷教堂窄小的空间引向深远,画面中走向观众的两个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他们正是代表两种学说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画面满是各个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今天到西斯廷美术馆的游客还有很多是想一观《最后的审判》,该作品是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由米开朗基罗于l512年独自完成。《最后的审判》是保护得很好的文化古迹,也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经济资源,吸引着进入罗马城的各方游客。
西斯廷美术馆还有一处内部庭院,庭院内有一个球状的现代雕塑,这尊外观简单、内部构造十分复杂的雕塑与古典的庭院相互衬托,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不难看出,在古建筑的改造上,欧洲国家做得很好,他们总是把当代元素与古典元素融合在一起,各自的优点都展现无余。
德国·科隆·表现主义美术馆
德国城市科隆因为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科隆大教堂而闻名天下。这座教堂整整修建了600年,教堂的石材因为年代久远,显得黑乎乎的,好像生铁铸就的一座雕塑。科隆大教堂已成为德国民族的一种象征。
表现主义美术馆坐落于科隆大教堂后,馆内陈列有德国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的作品,有鲁迅先生最为推崇的版画家柯勒惠支的作品,还有克利、康定斯基、格罗兹、达利、培根、奇里柯的作品等。我在这个美术馆展览大厅遇见了一群古稀老人,他们端坐在地板上,全神贯注地倾听表现主义的历史,认真观赏每幅画作,这种虔诚的学习态度十分感人。在欧洲各国,到处可以看到老年人结伴旅游,充满激情、充满童真。其认真学习观摩的程度与稚嫩的懵童一样,也是欧洲美术馆中最有趣、最生动的场景。
可以说,参观完这些美术馆,几乎相当于将欧洲的美术史浏览了一遍。从希腊、罗马的雕塑到文艺复兴的雕塑、绘画,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绘画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新现实主义到新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虽然是走马观花,但仍然较为系统地看到了西方美术的流变过程,也看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无论是建筑、园林、家具、绘画、饮食……在种种的随意比较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反观对自身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缺失。如何充分利用我们的文化和艺术资源,使它们在公共教育和艺术普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欧洲的美术馆建设和美术馆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曹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