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评论

纤维,作为一种眼光——解读2013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时间:2013年10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施 慧
0

世界观 二○一三年 邱志杰

  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造物。人类用之裹身御寒,用之装饰居所,用之图腾祭祀,在悠远的生存相伴中,构建人性的胞衣,形成人类自我的身份。织物的编织从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上升到艺术门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一方面传承织物的属性与技法,另一方面又开拓着新的可能。今天,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传统的手工技艺的编织连结,也不只是纤维性材料的造型与拓展,在它无涯的开拓之中,始终维系着人们对今日文化及生活状态的新思考。第一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以“纤维,作为一种眼光”为主题,邀约全球的纤维艺术家聚集杭城,以多彩的创造,彰显“纤维”在今日生活中的多重意义,呼唤全社会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家园对伟大的纤维文化的重视。

  新世纪以来,织物在全球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浪潮中,在身份与他者、认同与差异的文化内涵的纠葛中,被视为文化冲突和身份追溯的重要载体,以新的主角的方式,进入实验艺术的主流。近十几年来,在世界许多国际艺术大展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以纤维的艺术形态呈现的作品。以纤维艺术作为一个切入点,我们不但能看到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还能很大程度上厘清和重建传统文化与今日生活的交织互动的关系。纤维艺术也成为一种与人类文明的交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等建国兴业大略有着直接关联的艺术形式。

  纤维,作为一种文化的眼光,不仅存在于技艺的范畴,更存在于普遍的人类生存与文化交流之中。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开始,纤维作为文字最早的表现形式,便与人类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英文中“文字”(text)和“织物”(textile)两词都出于拉丁语中的textus,均有“织造”的意思,这是文明如织物般的隐喻。与此同时,纤维的织物从一开始便与人类有着肌肤之亲。这种肌肤之亲既是生命依存的襁褓,又始终衍生着不尽的文化意涵,贯穿于人类的历史。纤维赋予人类安全感和物质性,而人类又反过来赋予纤维以艺术性与诗性。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的刺绣佛像和织锦唐卡,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遗产。同样,欧洲中世纪的圣经壁挂和刺绣花毯,无论从织、绣的技术角度或画面的审美文化角度都是人类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在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的今天,艺术家们用纤维语言所表现和探讨的,不仅仅是对文化史和自然传统形态的呼唤,更是对未来生活追求和谐共处的叩问与追寻。

  纤维,作为一种交流的眼光,不仅指向不同的文化交流,而且指向不同时代的交流。它连接着不同世代、不同群落的同时在场。艺术进入20世纪后,潮流日新月异,其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纤维艺术,作为最突出的兼具着文化独特性和文化交互性的艺术,它的同时在场,无疑能唤起人们对自身文化归属感的谨思,也同时激活了文化生活的自觉,从而开拓出一种更为宽广的文化心态。在很多纤维艺术形式的创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地缘文化之间的丰富性、差异性及新时代身份认同的包容和建构,也感受到这种文化之间的交锋、交融及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创新。

  纤维,作为一种批判的眼光,不仅指向造型与材料的更新,尤其指向现代社会生活中织物所包含的身份方式与消费倾向。在物质需求空前高涨的今天,消费主义横流。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既有生活的必需,更有欲念的增长与奢靡,这为消费品的生产敲上了双重的印记。纤维艺术以它对城市和社会发展的独特审视,对物化的思考及都市消费现象的切肤反思,形成最富于针对性和软实力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纤维艺术在用日常材料揭露消费主义的同时,也在暗示这些产物对于历史学、生态学和社会考古的不同含义。我们看到用布缝制的食物、用衣服建构的图书馆、用丝带缠绕的工具、用制服暗示的人群组织与关系。这些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在这里成为最富有挑战性的艺术表达。

  纤维,作为一种创新的眼光,正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织布机”上编织新的世界,演奏多元空间的混响。诺贝尔获奖科学家查尔斯·谢林顿曾把思维形容为“一个神奇的织布机。它正以数百万计的闪烁的织机梭子,编织着一个消溶的模式”。纤维艺术的线性影射了虚拟世界的线性,在互联网上,人们互相看不见,却由一根根隐形的网线相连,“织造”、“网”、“洞眼”和“网络”等纺织品词汇,今天已延伸至互联网的范畴,参与到世界的触觉。艺术家克里斯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人造纤维进行跨时空和跨地域的对接,今天菲利普·比斯利将织物、生物、机械与光营造了一个人造森林。在虚拟的时空中,“纤维”正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感性方式。

  纤维,作为一种产业的眼光,它原就是一种传统的产业,在各民族与国家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只是单纯的生活消费品,同时承载了人的日常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悟。如何在今天重建一种新的本土关怀,以艺术的原创精神引领纺织品、产业、商业、时尚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存空间的创新,是纤维介入文化与产业,再造本土高峰和国际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尤其像杭州这样具有丰厚纤维文化传统的家园城市,如何以纤维艺术的品质营造东方之城的品质,这些都是创新驱动、富市强民、重建纺织优势产业及树立中心地位的重要命题与途径。

  重返作为纤维艺术起源的传统编织世界,追问“指与物化”的手艺与思想,凝聚创新驱动的犀利的批判眼光,关怀生态环境的未来建造,形成本届展览的主题链。纤维艺术从传统手工编织、机织、大型塑造、工业化生产到数码编织,新材料、新技术等运用日益多样,其具有时代创意的实验性特质,促就了它与时代文化、科技、产业多方面的关联。正是由于这种关联,使纤维艺术具有深入社会的批判精神,成为当代文化境遇的反射镜;正是由于这种关联,使纤维艺术与科技、产业有着亲密接触,为我们展示了纤维艺术在未来城市和文化创意中广阔的前景。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将成为跨越国界的当代艺术的实验舞台,也将成为杭州城市生活和文化品质建设的艺术与思想的发动机。

(作者系2013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总策展人)

 

杭州2013-空间58 2013年 金顺任

  链接:自9月底开幕至11月中旬结束的2013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由“经纬四方”、“手与心应”、“反者之动”、“网络天下”4部分内容组成。“经纬四方”部分展出中国古代的缂毛与缂丝织物。中国的缂丝织物艺术曾在南宋时期呈现了其鼎盛与辉煌的艺术品质,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编织艺术的瑰宝。第二部分展出6位艺术家的数码编织艺术作品。两个部分在跨越时空的两端,进行着隔空对话。“手与心应”借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讲述技艺在艺术中的活化与提升,提倡“指与物化”、“技近乎道”的东方美学理想。在当代纤维艺术中同样不乏坚守技艺的得心应手之作。这些作品深掘编织的内涵,将技艺融为天人相合的诗意之作。“反者之动”阐述了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这部分呈现的是具有当代批判精神的纤维艺术作品,它们对历史建构和身份考察,对全球化和城市化弊端等进行了深层的反思。“网络天下”指向艺术家们正进行着具有实验性的新纤维艺术创作。他们将视觉、声音、时间、空间、生物、光与环境、数字信息之中的纤维形态抽离出来融汇在创造中。作品既是生动而充满锐意的展示,又是对纤维艺术跨媒体、跨文化的综合未来的热切期盼。

  编余小议:一个大型展览最受人关注的无疑是最终展览上展示的作品和创作它们的艺术家,以及策划展览的策展人。他们就像一部电影的导演与主角,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享受着镁光灯的殊荣。可是我们知道,在展览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们,在展览之外,也还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此次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特意给参与展览筹备组织的志愿者留下一面墙,记录他们为这个展览付出的点滴。在展览之外,浙江美术馆也充分利用国际艺术家云集之机,举办各种形式的工作坊邀请市民参与互动,并举行多个讲座让公众与艺术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