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热点推荐

艺术史里的东方园林

时间:2020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周文翰
0

   艺术史大约是一个令人仰望而又不易亲近的领域,那些排序、那些真伪、那些勾陈,一个小小的问题便足够学者们苦心孤诣,乃至皓首穷经。提到艺术史上的巨制,人们似乎也总隔着一段时空、一层玻璃,需要赞叹,需要仰望,需要敬而远之。然而,无论是我们趋之若鹜的打卡景点,还是我们日常点滴的审美好恶,背后都可能有着艺术史的依据——换言之,是艺术史上的那些经典作为一个个标识,延展着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审美路径。所以,跟着艺术史畅游,不是掉进故纸堆的泥淖,也不是惊奇于拍卖场的华丽,而是摆脱走马观花的一种自觉,找到一个理解生活和美的方法,乃至构建一个属于你的艺术时空的契机。

  在古代,有权、有钱之辈才有余力可以修建园林,所以园林大都分布在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比如从南北朝到唐代,长安、洛阳两地的园林最为著名。唐晚以后,江南经济日益发达,苏州、杭州、湖州、南京等地的园林开始大量出现,到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园林也最为密集,出现了众多以“园”“圃”“林”“草堂”“山庄”“水居”“渔隐”“小筑”“隐庐”等命名的园林。

  这些园林的主人大多是非富即贵的世家望族或商业富豪,在权、钱之外,也有闲、有文化品位。他们进则在朝为官,退休、贬官、辞职之后常常以园林自娱。擅长诗文绘画的他们通过雅集交流、诗文、绘画等形式传播与园林有关的知识,树立造园的价值标准,赋予园林以重要的文化意义。

  长安:王维的诗意辋川

仿王维辋川别业图(局部) 元代 王蒙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黃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是王维的诗歌《积雨辋川庄作》。因为苏东坡等人的推崇,王维自宋代以来诗名、画名日益显赫,他诗歌中咏叹的“辋川别业”也成了中国文化史中著名的庄园之一。王维风格简淡的诗歌容易让人以为他很早就过着退隐山林的悠闲生活,实际上他一直在朝廷当官,位于辋川的这座别业是其主要产业,除了休假时居住游赏,他也从经营这一大片庄园中获取收入。

  王维9岁知文,21岁考上进士,不仅擅长诗文,还精通书画与音乐,可谓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他得到中书令张九龄的赏识,先后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位。张九龄罢相后王维在朝中受到排挤,颇为心灰意冷,常常在诗歌中表达隐逸的心态,思想上也向佛教靠近。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叛军攻入长安,安禄山曾经任命王维担任官职。至德二年(757年)唐肃宗收复长安后,王维因曾在“伪朝”为官的污点入狱,后被降职留用,先后任五品官员中书舍人、四品官员尚书右丞,于上元二年(761年)故去。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左右,王维买下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宋之问的“别圃”,作为他和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把这里叫作“辋川庄”。西北人把山谷中的平地叫“川”,“辋川”位于蓝田县城西南约5千米处的山谷中。本地人把这条山谷的入口叫作峣山之口,有一条从谷中出来的小河北流入灞河。谷内前窄后宽,前面5千米两山夹峙,之后就变得开阔起来,谷中道路转而向南,10多千米之后就是王维的田庄所在地。

  王维的辋川别业绵延近10千米,谷口有“孟城坳”,坳背山冈叫“华子冈”,山势高峻,林木森森,背冈面谷的山腰有残存的古建筑遗迹,山脚就是庄园的主要建筑,所以王维才有“新家孟城口”“结庐古城下”之诗。越过山庄之后的山冈,有一处小湖“北湖”,湖边有赏景的文杏馆,馆后崇岭高起,竹林茂密,山谷中有潺潺小溪,通向幽静的深谷,里面有一处较大的湖面“欹湖”,岸边修建有北宅、临湖亭,湖对面有南宅、竹里馆等建筑,必须坐船才能抵达。古人看到山谷之间几条小河同时流向欹湖,好像车轮的辐条通向圆心的“辋”状,故称之为“辋川”。

  这里不仅可居、可游,也可耕、可牧、可渔、可樵,是王维收入的一个来源,他和朋友裴迪等人的诗文中提及这里有农田、瓜地、漆园、椒园,还栽种了木兰、茱萸、辛夷等香料和草药。

  母亲去世之后,王维约于乾元元年(758年)向皇帝上奏《请施庄为寺表》,提出施舍辋川的土地房舍为一座小寺庙,请皇帝派遣僧人前来“斋戒住持”。王维和母亲的坟墓就在寺庙西侧。传说王维曾经在清源寺的墙壁上创作了一幅壁画《辋川图》,后来清源寺圮毁,壁画荡然无存,现在人们见到的“辋川图”都是后来的临摹本。

  元代画家王蒙绘有《辋川图》长卷,一一呈现辋川二十景: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画中呈现了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处处亭台楼榭,外围环以树木,气氛安静祥和。谷中河流中有一位船夫正撑船经过,流露出悠然的隐逸气息。

  唐代长安郊区的别墅、山庄为数不少。蓝田的终南山诸峰脚下、户县(今鄂邑区)圭峰脚下以及沪川、沣水两岸等处都分布有权豪的别墅,其中樊川的别墅最为密集。

  樊川是长安城南郊东西长约15千米的带状盆地,东南起自江村,西北至于塔坡。因刘邦封名将樊哙于此,故名樊川。这里南望终南山,北倚少陵原,潏河横贯其间,气候湿润,风景绝佳,“乔木隐天,修竹蔽日”,从汉代以来韦、杜诸族长期聚居这里,故也称为“韦曲”“杜曲”。

  唐代这里形成了长安南郊的一大片别墅群,如韦安石别业(在今韦曲)、杜佑瓜洲别业(在今瓜洲村)、杜佑郊居(在今朱坡西)、驸马郑潜曜之业(在今南樊村与三府衙村之间)、何将军山林(在今韦曲西塔坡)、郑谷庄(在今韦曲东南)等都以花木繁茂著称,故有“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的诗句。

  在艺术史上,“山庄”这一题材自宋代以来就流行,许多画家喜欢描绘云雾缭绕、花树纷纷的山林中隐藏的房舍和隐居的高士。

  洛阳:城内的白居易,城外的李德裕


八达游春图 (绢本设色) 五代 赵嵒

  洛阳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代时洛阳的园林著称天下。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在洛阳“开馆列第”的多达千余家,这些人在城中的宅邸大多有或大或小的园林,由于里坊制的限制,城内园林的规模有限,因此他们常在郊区的山林名胜之地修建山庄、别业。

  名满天下的诗人白居易和宰相牛僧孺、李德裕,因为家境、财力、政治观点的不同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们都是爱好园林之人, 引领了中晚唐的园林、赏石之风。

  白居易772年出生在河南新郑的低级官员家庭,家境一般,29岁时考中进士为官,在官场磨砺近20年还没有成为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牛僧孺也是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因为受到宰相李吉甫的排挤而多年不得志。而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出身世家大族,少年就有才名,胸怀大志而不好科举,以门荫入仕后年纪轻轻就到地方历练,受到许多高官的提携。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登基后力图有所振作,同时提拔牛僧孺、李德裕、白居易三人,他们在首都长安同朝为官。牛僧孺受宰相李逢吉引荐为“同平章事”,居宰相之位。李德裕先是升任翰林学士,长庆二年(822年)被李逢吉排挤到地方任职。白居易则在长庆元年(821年)升任主客郎中、中书舍人,他与李德裕在这前后都曾负责为皇帝撰写诰示,但似乎两人并没有什么交情。

  白居易担任主客郎中以后薪俸比较丰厚,这才有钱置产,长庆四年(824年)他买下已故散骑常侍杨凭在洛阳履道里的宅邸。5年后白居易因病改授太子宾客分司,正是这个薪俸丰厚的闲职让他过起了“闲适”的晚年生活。

  白居易买下的履道里宅邸本就带有竹木池馆,后来他又加以营造。他还在池中布置了紫菱、白莲,在园中摆设了太湖石等各种赏石。白居易的诗歌中经常提及赏石之趣,他曾买来石块摆在履道里宅邸的园林中,还曾把在洞庭湖发现的两块“怪且丑”的石头运到府衙中欣赏。白居易还喜欢到城内外的园林中游赏,曾出入张仲方的林亭、崔玄亮的依仁亭台、李仍叔的樱桃岛等私宅以及香山寺、圣善寺、天宫寺、长寿寺等寺庙,他也曾经到远郊区的平泉、金谷拜访友人的别业欣赏山林之美。牛僧孺也是一位著名的赏石爱好者。832年,他知道皇帝对自己不满想要提拔李德裕担任宰相就主动告退,到扬州担任“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在那里他收集了许多太湖石,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太湖石收藏家。837年他被任命为“东都留守”,把收藏的石头带到洛阳城东归仁里的宅邸,后来还在城南买下一座别墅,布置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园林,在那里展示来自太湖的众多奇石。

  据说牛僧孺以廉洁著称,唯独对别人馈赠的上佳太湖石来者不拒, 如苏州刺史李道枢曾送给牛僧孺一方稀有的太湖石,迢迢千里运到洛阳,他还特邀白居易、刘禹锡等同好观赏并写诗唱和。后来,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年)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记述牛僧孺对于赏石的癖好和众多的收藏。

  李德裕也是被贬官之后开始注重经营别墅和园林的。他在宝历元年(825年)买下洛阳龙门西南伊川涧谷中的一处别业地块(今洛阳伊川县梁村沟附近),修建了自己的庄园,因为此处平地上有山泉涌出,所以命名为“平泉山庄”。平泉山庄所在的沟涧中还分布着崔群、李绛、令狐楚、韦楚、卢贞等高官、世族的别墅。

  李德裕大多数时间在各地为官,只是偶然路过洛阳时暂居平泉山庄。太和九年(835年)他被贬官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事务,次年9月回到洛阳闲居,他在平泉山庄仅逗留了两个多月,可是这段短暂时光却让他终生念念不忘。

  尽管李德裕并不住在平泉山庄,可是好友、门生、官僚还是投其所好纷纷赠送各种园林点缀,李德裕在《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等诗歌中提及那里摆着似鹿石、海上石笋、叠石、泰山石、巫山石、钓石、赤城石等奇石。

  当时的文人雅士纷纷以石头的造型及其文化寓意为观赏对象,赏石成了流行的风尚。晚唐画家笔下也经常描绘园林中的赏石、花木,如画家孙位的《高逸图》是描绘竹林七贤的残卷, 图中名士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各具姿态,其中王戎手执“如意”,身后则是一丛芭蕉和赏石。显然,画家描绘的背景并非西晋洛阳真实环境中的山林,而是江南的园林风物。唐末五代后梁的驸马赵喦也是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八达游春图》描绘了贵族在园囿中打马球的场景,画面中也出现了太湖石。有意思的是,园林中除了北方常见的柳树,还出现了棕榈科树木的身影,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贵族喜欢移植南方的新奇植物吧。

  在唐末的动荡中,洛阳的园林大多毁于战火,到了北宋时,因为靠近首都开封,洛阳是许多权贵高官集聚之地,新出现了一些园林。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记录了北宋时洛阳的19处园林,大多数是在唐代废园的基础上重建而成。更有趣的是,牛僧孺、李德裕的奇石再次出现在北宋权贵高官的园林中。

  苏州:窗外的风情和雅意

拙政园诗画八开册页之“芭蕉槛” (纸本设色) 明 文徵明

  在明末,繁华拥挤的苏州街巷中,文人士大夫以拥有小小的园林为时尚,“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是他们赋诗会友、静夜思考、合家游乐的胜地。也有人不满足局促的小院小池,去城外建造自已的乐园,于是就有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大大小小的园林。

  苏州园林之美从窗户的处理可见一斑。留园最美的是在峰轩北墙的三扇窗外,一堵粉墙,数竿青竹,几点湖石,投在墙上淡蓝色的影子,组成一幅幅淡雅的写意画。从曲溪楼看出去,窗户框出的景色满是浓浓的绿色,水中照映着的可亭、池水、经幢愈显清幽。

  留园中的窗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葫芦形、半月形等多种形式,雕花、素白、描金、彩色等多种装饰,让人印象深刻。正如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言:“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窗可以说是苏州园林的心之七窍,要包孕映衬、虚实、曲直、开合、动静、隐显,要取舍朝晖斜阳、日光月影、雾雪霜露、芭蕉夜雨。据说沧浪亭全园有108种花窗样式,在游廊中间还要隔以粉墙,成巍蜒曲折的复廊,中间分隔墙上嵌设漏窗,一字排开,连绵不断,这样对视成景,在园中可以透过漏窗看悠悠碧水,看对岸的杨柳依依;在园外则可透过漏窗望见枝头春意闹,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

  明嘉靖皇帝时期的苏州进士、御史王献臣在北京为官时因为得罪了东厂太监,被打了三十廷杖,贬为上杭县丞、广东驿丞。后来父亲去世,王献臣从永嘉知县任上回家守孝,之后辞官,买下苏州城外东南角大弘寺旧址二百余亩土地拓建为园林,园中的大水池“望若湖泊”,周围开辟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穿插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模拟田园风光的城郊园林,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和同城的著名文人画家文徵明父子有交往,王献臣回到苏州定居后时常和文徵明往还唱和。嘉靖十二年(1533年),他邀请文徵明作《王氏拙政园记》,为园中若墅堂、梦隐楼、繁香坞、倚玉轩小飞虹、芙蓉隈、小沧浪、志清处、意远台、钓沯、水华池、净深亭、待霜亭、听松风处、怡颜处、来禽囿、玫瑰柴、珍李坂、得真亭、蔷薇径、桃花沜、湘筠坞、槐幄、槐雨亭、尔耳轩、芭蕉槛、竹涧、瑶圃、嘉实亭各处景物绘图30幅,每一处景致对题一首诗,诗前作小序。两年后文徵明又补绘了一景《玉泉》。嘉靖三十年(1551年),文徵明又从册页的三十一景中选择了其中的十二景重绘一册页,现在仅存八景,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王献臣死后,其子在赌博时将这座园林输给了阊门外下塘的徐少泉,徐家在拙政园居住了百余年,后来因为家族衰落无力维护,部分园林逐渐荒废。崇祯四年(1631年)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废园东部的十余亩荒地,重新设计整修了一座“归田园居”的小园林。园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等景点,以奇峰怪石、名葩奇木著称。清道光年间王氏家族的这座园林也日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后卖给了潘师益家族。

  拙政园的中部在清初被徐家以2000两白银卖给高官陈之遴,他在北京当官,这里主要是其妻子徐灿带着子女居住。徐灿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出版时题名为《拙政园诗余》。她对这里重加修葺,还曾将几株宝珠山茶移栽到园中,成为江南绝无仅有的奇花异卉。

  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之遴被发配到沈阳,家产也被没收。朝廷把拙政园拨给宁海将军、兵备道作官署,后来被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买下,他曾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改变了文徵明记录的明代园林格局。后来吴三桂举兵反清,王永宁听说后恐惧而死,这座园林再次被籍没入官,成为苏松常道台的官署。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时曾来此园游览,此后这里的产权几经辗转,为多个富户分割居住,后来一部分园林馆舍充当过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江苏巡抚行辕、奉直会馆、医院等机构的办公室。

  拙政园西部的花园在光绪三年(1877年)被富商张履谦买下,易名为“补园”,修建了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等景点。

  苏州市在1952年、1959年两次对拙政园东部花园进行大规模整修,把拙政园中、西、东三部重又合而为一,将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作为公共园林开放,临街房屋中间部分后开辟为苏州博物馆。今天的拙政园矗立着32处亭台楼阁以及其他建筑,与文徵明画作描绘的31处景点只有4处重合,而且景观也都有了重大变化。拙政园最初的建筑、赏石、花木已经渺无踪迹。

  (本版文章节选自周文翰《时光的倒影:艺术史中的伟大园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9年)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