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凌晨3时07分,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一颗赤子丹心,一腔热血激情,一身谦恭正气,一支擎天巨笔,一段艺坛传奇……
多少年来,他在全国观众面前都是身体硬朗、谈笑风生的“可爱老头儿”。
他做总顾问总策划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3文艺晚会”的旋律还在人们脑海中回响,他担任《星光大道》嘉宾时的画面还在电视屏幕上闪烁,他编剧的民族歌剧《江姐》曾在四川各地巡演热映。
就在不久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人民的艺术家、艺坛的领军人,为党的事业贡献出毕生心血的时代歌者,因过度劳累倒下了。如今,在这个新春佳节刚刚来临之际,他却悄悄地走了。
一生创作千余部文艺作品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重庆大学毕业,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西南军区文工团分队长,空军歌剧团编导组组长,空军歌舞剧团创作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
阎肃走了,他的精神却长存。《党的女儿》《忆娘》《胶东三菊》《刘四姐》《红岩》《红色娘子军》《年年有余》《敌后武工队》《红灯照》等作品依然回荡在家家户户的门楣,人们的耳畔。他给世人留下的这1000多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永远鼓舞和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值得我们一次次重温:
央视版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京剧《红色娘子军》选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少年时,阎肃每天至少要用6、7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在众多的书籍中,他尤其爱读诗词歌赋。慢慢地,阎肃也开始尝试写点东西。1950年,他加入了西南青年文工团,初步展露创作才华。
1955年,他又被调入空政文工团,专门从事文艺创作。常年读书的积淀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六十年的创作生涯,光是收录到《阎肃歌词歌曲精选》一书中的曲目,就超过了170首,其中很多至今都堪称经典。
如果说“读万卷书”让阎肃的文学修养得到积淀,那么“行万里路”则让他的创作有了情怀和营养。从1955年开始,阎肃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部队,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即使到了85岁高龄时,他每年至少还要去部队采风一到两次。“我爱下部队,我很多歌、很多作品都是在部队写出来的。除了台湾、西沙、南沙、钓鱼岛我没去过,其他地方我可以很自豪地讲,我都去过。”阎肃这样说道。
崇德修身 坚持艺品与人品统一
阎肃是成就斐然的艺术家,但从不把自己当成名家大腕,始终保持谦逊的品德,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阎肃的儿子阎宇说:“但凡爸爸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大师傅、小战士,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
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与阎肃是合作了近30年的“忘年交”。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筹备期间,有一件小事张凯华一直铭记在心:有一天,驻地招待所的服务员提出要与阎肃合影,他说:“不行,不行,改天吧。”但阎肃说的“不行”其实并不是拒绝,只是顾虑当天穿得随便。第二天,他便穿着笔挺的军装招呼服务员合影。
用艺术激励他人
“《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阎肃创作了太多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歌。”北京人艺的演员冯远征这样评价阎肃,“特别是《红梅赞》,从小我们就读《红岩》,而根据它创作的歌剧《江姐》完成后,阎肃写的一首《红梅赞》,立刻传唱开来,直到今天,这首歌依然让我们为烈士江竹筠的故事和精神而感动。”
阎肃一生耕耘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他的一件件作品,激励了几代人。如他在《亲亲茉莉花》歌词中形容的那样:“将一片芳心一腔爱意送给千万百姓家。”
“创作一部作品,就要穷尽自己的智慧,即使成不了精品,也不要留下遗憾”——这是阎肃对待艺术创作始终如一的态度。
阎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