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深夜12点到5月29日凌晨4点,上海作家陈村和出版商张小波在新浪微博上掀起了一场骂战。每隔几分钟,两人就发一条微博隔空掐架,脏话连篇,阴气嗖嗖,挖老底揪是非,比面目狰狞的泼妇骂街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光石火的大战几小时内上演了一百多回合,网络上留下了一地鸡毛,让人目瞪口呆后备感悲哀,当今文化界斯文扫地、人文精神沦丧的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幼儿园小朋友尚且知道“讲文明懂礼貌”,泼妇骂街表面粗俗背后其实还留一点“余地”,看这两位有名气的文化人如何吵架:一开始,张小波讽刺陈村替自己11岁的儿子捉刀写小说,并利用私人关系发表在《小说界》。两人间的微博战争由此引爆。张小波一口一个“陈村老儿”、“村逼”,陈村则动辄“痔疮”、“屁眼”,几乎都是赤膊上阵,直奔着下半身而去,恶毒粗俗得“令人发指”,作家方方在转发时用了一个“滴汗”的表情,其他网友的感受同样可想而知。除了语言暴力之外,两人斗嘴内容更暴露出境界之“窄”与“小”:张小波嘲笑陈村“残疾人”,陈村则翻出张小波曾经坐过牢的经历。双方互揭隐私,互曝短处,完完全全的人身攻击,难怪网友说,这场掐架诞生了“年度最无耻流氓文人”。
很显然,这两人的骂战已经超越了“文人相轻”的范畴。从前科技落后,没有网络,更没有微博,鲁迅与人骂战只有靠报纸投稿,往往两天一个回合,周末休战。梁实秋还撰写《骂人的艺术》告诫世人,说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必须知己知彼、适可而止、态度镇定、出言典雅。相比较而言,陈村和张小波的骂战,无论水准还是境界上,相距甚远。
公共空间并非私人厕所。这场狭隘的骂战,也再度提醒公众人物,要学会在微博这个公共空间里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实名认证的微博,不仅仅是个人自留地,也是公共平台,作为名人大V,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引起网络的放大和聚焦,更需慎重。多元文化时代,面对不同意见,更需要我们发扬尊重、理解、共存的精神。
文化人到底该如何争鸣?我们常常说,语言是武器,文章是匕首、投枪。但这绝不是鼓励暴力,而是鼓励坚持真理,秉持人间道义。当今,各种社会文化问题层出不穷,文化人其实大有“用武之地”:可以针砭时弊,对社会种种假恶丑现象痛加鞭挞;更可以弘扬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不避亲疏,不避凶险。而现在让人悲哀的是,文人的一支妙笔,满腹才学,却时时、处处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为了个人利益、意气之争,不惜丢弃情操与气节,甚至于连最起码的理性和常识也抛弃了!
也有人怀疑,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文人骂战更多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张小波就在微博上嘲笑陈村,“陈村老儿,几十年几无作品,拼老命刷存在感。”也许,我们不知道这两人是不是为了“存在感”,不过,联想起当今文化界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这样的现象其实已经呈蔓延之势。一些人不好好创作,整天只想着炒作,一些人耐不住寂寞,就整天变着花样想“出人头地”,狗血剧频频上演,斯文扫地的背后,正是当今人文精神沦丧的重要表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知识分子应该是精神高地,是芸芸众生头顶上的那盏明灯。传统文化中,要求文人有风度、有情操、有气节,在现代社会,文人更应该注入时代精神,比如说民主、平等、理性、多元,这是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陈村和张小波的骂战,之所以让我们感到悲哀,正是因为人文精神的彻底沦丧,而且,这种沦丧正在多层面、多环节上大面积出现,这足以令人警醒。转型期社会,各种思想文化激烈冲突,无数人在进退失据中陷入迷茫麻木,正需要我们重建文化和精神高地。我们无意于给陈村和张小波的骂战“上纲上线”,在一定意义上,他们可能也无法承受其“重”,不过,通过这场骂战,我们应该反思的东西实在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