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人文纪录片《石景山》播出——
为都市立心,为变革作传
在北京,仙山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幻概念,而是切实可感的地理存在。天安门广场以西不足30里处,有一座168米高的小丘,千年以来,这里始终被称为“燕都第一仙山”。占地85平方公里、56万人口的石景山区因此得名,赓续千年的京城文脉也由此肇兴……这是大型人文纪录片《石景山》第一集《仙山文脉》的开篇。1月20日至25日,《石景山》于北京卫视《北京您早》及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每天一集。
千年以来,在山水林泉的滋养下,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创新文化在石景山绵延续存。在人类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的西区地带,十几年间,独特的双奥经历给这里带来了不同的发展命运。2008年的夏季奥运圣火让这里因环境因素被迫转型,而即将升起的冬奥会旗帜却又让这片曾经遭遇困顿的“铁锈地带”焕然重生。借势冬奥会形成的整体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双奥之光堪比百年前初燃的那团工业炉火,为山河之间的首都西大门带来了新的希望。从转变到服务,从参与到借势,奥运元素为石景山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革阵痛,同时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转折机遇。
从创作出发点来看,以往反映地区发展类的纪录片往往容易局限于单一功能的地方形象宣传——本区域内喜闻乐见、接受度很高,但外人看来难免流于自说自话。为避免这一创作误区,《石景山》纪录片团队在创作伊始便坚持将视野和格局定位于“以钢城蝶变为样本,探寻和解读城市复兴之路”。《仙山文脉》《百年炉火》《生态复兴》《红色基因》《双奥之光》《长安西望》6集纪录片分别以“文化名片”“首钢转型”“生态复兴”“红色传承”“奥运机遇”“产业升级”为切入点,展示记录了一座城市的转身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真实的痛楚与艰难、探寻与尝试、决绝与勇气、突破与创新。
面对宏大的主题体量,须有精细入微的视角和独具个性的载体方能有效地进行记录和表达——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具体人物视角的动态跟踪承载历史性的宏大叙事。正如主创人员所表达的,6集、180分钟的作品通篇都在展示一个朴素的愿望——抽丝剥茧地记录一座最具变革样板意义的城市,并进行最大程度的学术剖析与大众传播。为找寻最好的故事载体和表现点位,曾以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西山》《永定河》等多部力作享誉业界的北京广播电视台王淳华团队自2019年冬就开始筹划和着手创作。在长达13个月的采访和拍摄过程中,从燕都仙山到驼铃古道,从文化园区到世纪首钢,主创团队走遍了石景山区的名山古刹、都市地标;记录下一年四季内最佳的镜头呈现效果;在航空拍摄管制越发严格的条件限制下,经多方施策、反复协调,终于拍到了近几年从未在镜头中展现过的长安街至西山永定河延线的鸟瞰场景。在近百位来自学界、政府及民间的受访人口述和数万分钟的影像素材中,勾勒出一个精彩绝伦又回肠荡气的“西区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为最大限度还原京西形胜之地的壮美林泉,以及展示京西新城的磅礴与活力,主创团队采用4K超高清影像拍摄和后期包装技术,以大规模航拍、延时、水下摄影和3D动画技术手段,为观众打造一场属于都市人文主题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