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与二胡的美丽邂逅
——评《宋词意境》音乐会
《宋词意境》音乐会演出现场
由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的《宋词意境》音乐会日前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音乐会上的8首乐曲由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阮昆申作曲,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担任独奏,青年指挥家张鸣指挥北京民族乐团协奏。
中西方艺术都有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创作的传统,西方以浪漫主义为盛,中国的音乐文化中,音乐与文学的联姻亦自古有之。以琴曲《离骚》 《胡笳十八拍》 《阳关三叠》为例,它们不仅有一个相对应的文学文本,而且每一首曲子背后都蕴含一段引人入胜的趣闻轶事。 《宋词意境》音乐会上的第一首乐曲《花去燕归来》化用晏殊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谁会凭阑意》源自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寻寻觅觅》取自李清照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醉里挑灯看剑》则出自辛弃疾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用文字说明内容的音乐被称为标题音乐,音乐会上的8首乐曲皆为此类。较之无标题音乐的抽象性,诗意盎然的题目仿佛符号迷宫中的坐标。一边品味清新脱俗的佳词妙曲,一边聆听趣味昂然的音符。你可以将文词与音乐任意对应,在精神王国中展开无拘无束的审美活动。轻灵的颤音可以比作穿花蛱蝶翩翩起舞;滑动揉弦又可以理解为“人比黄花瘦”的闺中女子,羞倚栏杆,叹落花流水;急促的抖弓也可以说是迟暮美人,在雕花桌案前对镜梳妆时,突然发现云鬓斑白的无奈与伤心;大开大合的弓头和双音又好比千军万马中冲锋陷阵与敌军猛烈厮杀的将军义士。
8首乐曲主要有两种配器形式,一为室内乐,二为民族管弦乐队。采用室内乐形式的乐曲是《花去燕归来》和《谁会凭阑意》 ,两首乐曲行婉约之风,以琵琶、竹笛、笙为基础, 《谁会凭阑意》还用到尺八。采用民族管弦乐队的是余下几首作品,根据不同的配器,还可以再分出两类不同的乐队形式。第一类是《丝语如愁》和《眉意》 ,两者采用的是以弹拨乐器琵琶、阮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形式;第二类是《寻寻觅觅》等,以拉弦乐器二胡为主的民族管弦乐形式。
尺八原为中国乐器,盛唐之时传入日本,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出空灵、恬静的意境。第一首乐曲用了箫,箫声呜咽,吹起自有一股凄凉意。所以,第二首在配器时改用尺八,就多出几分新意了。无论是天街小雨还是帘外潺潺之雨,在中国古人的审美世界里它都与叙事者的心境相关,或是郁郁寡欢不得志,或是悲悲切切叹光阴、惜流年。弹拨乐器的运用紧扣“雨”的形象,琵琶和阮的声音颗粒性很强,作为配器上的修辞,刻画出淅淅沥沥的雨之意象。二胡音色与人声相若,在《寻寻觅觅》中以人声相和,形成二胡、乐队、人声三者的交流与互动。二胡哀婉,人声凄切,当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诗人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王安石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之语,皆用来形容诗文创作的不易,其实音乐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贝多芬的唯一一部歌剧,也是其创作生涯的代表作《菲岱里奥》的定稿可以说是一波三折——1805年初稿就出师不利,惨淡收场。固执的贝多芬不愿意听从朋友的意见, 1806年,这部歌剧再次登上舞台之时又遭冷遇。直到1814年,贝多芬对整部歌剧进行彻底的检查和改动,才使得这部日后名垂青史的巨作最终定稿。文化艺术走向市场,影响一部作品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但谁能说《菲岱里奥》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贝多芬不厌其烦地修改呢?正如一些作曲专业的教授常说的那样,“好的作品是修改出来的” ,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花去燕归来》中使用了打击乐器碰铃,不知是敲击者不得其法,还是作曲家有意如此。碰铃刚一接触声音便戛然而止,窃以为音色略干了一点。很多作曲家喜欢用三角铁,三角铁的音色清脆,有一定余音,具有非常好的融合性。如果我是作曲家,我定会将8首乐曲写成不同的器乐曲,一来宋飞精通十几种民族乐器,此举正应其所长;二来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或者称之为性格,以8种不同性格的乐器诠释“宋词意境” ,岂不更添妙趣吗?作曲家要想为某件乐器写作独奏曲,势必要对该乐器的性能了如指掌方可下手。要说了如指掌又谈何容易,能掌握一件乐器已实属不易,况乎8种?笔者这么说,确实有点异想天开。
近来关于二胡派别之说日盛,朱昌耀和邓建栋等人的演奏风格细腻、音色甜美,被称为南派二胡的代表人物。陈耀星、陈军、陈依妙祖孙三代使用自己研发的二胡,陈耀星与陈军父子又擅长创作,故而自成一派谓之陈氏二胡。陕西“秦派二胡”也好生兴旺,代表人物有金伟,他的《曲江吟》 《秦风》等作品颇受听众喜爱。二胡创作和表演实践的日趋多元,也必然带来认识与审美接受的多元。有人喜欢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喜欢秦腔一声吼,当然你可以同时喜欢多种风格的作品。但二胡从业者依然要处理好师承与二胡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须知有派别之分,便难免有门户之见,甚至偏执地落入厚此薄彼的窠臼中。天下大同,绝非只有一家之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才是文艺发展的良性指标。各美其美,也可以成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促进二胡的发展壮大。
在文化复兴的旗帜下,从古典文学中寻找创作题材与灵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民族血脉也正因此而源远流长。师古而不泥古,汲取前人智慧培育当代的文艺之花也应该是文艺工作者应该重视的议题。同时,也要切实将理论落实到实践创造中去。广泛调研、仔细思量、反复打磨、出精品。保留精品,不断改进,方能创作出经典。有顽石三千,不如璞玉一颗。 《宋词意境》的主创团队都是当世俊才,相信在今后的演出中,这部作品定会被雕刻得更加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