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联主办的“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11月28日至30日走进宁夏银川、天津。中国摄协副主席、法制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居杨,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中国音协新兴音乐群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制作人何沐阳分享了各自的创作实践与艺术思考。毛录、崔晓华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文联负责人,万镜明等天津市文联负责人分别出席两地宣讲活动。宁夏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会员,各行各业文艺工作者、爱好者,新文艺群体等约300人,以及天津市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各区县产行业文联负责人,文艺工作者代表等300余人分别聆听了在两地举行的宣讲。
居杨讲述了在汶川地震中的亲身经历:救援人员把受重伤的孩子送上直升机,做母亲的却没有一同撤离,只是站在机舱外和孩子道别,因为作为护士的她,想留下来救护更多的人。居杨说,深入灾区采访后,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是“拍摄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瞬间?”她在这位母亲的身上得到了答案——“我应该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记录人与人之间的大爱,见证人民面对灾难时的勇气。”听到这里,许多文艺工作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吴元新谈起为实现蓝印花布的家族传承,千方百计劝说从事金融工作的女婿跟自己学习蓝印花布技艺的故事。小伙子从不了解蓝印花布技艺到走进染坊,还曾因为个子太高,重心不稳栽进染缸,几经“磨难”,终于走上蓝印花布传承之路。如今,吴元新6岁的小外孙女也参与着蓝印花布的制版,听到这里,许多同行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在宣讲中,何沐阳每追溯一件往事就播放一首由此而创作的歌曲,从为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写下《永别了贝尔格莱德的夜》,到为抗击“非典”写出“心和心紧紧相依就是最强的抗体”,从以《月亮之上》为凤凰传奇奠定“现代民歌”的创作方向,到超越时间和空间,寻找个体对民族的共同情感表达创作出《天耀中华》,大家听着一首首作品深受感染,由衷地响起阵阵掌声。
宁夏的文艺工作者带着各自艺术探索道路上的困惑,与宣讲团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宁夏民协副主席伏兆娥是国家级非遗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工业化时代,如何面对机器生产对手工制作的冲击”是她一直在思考的课题。对此,吴元新表示,为满足现代人对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的需求,依靠机器批量生产出价格低廉的剪纸产品是有必要的,民间手工艺从业者的使命是传递工匠精神,令人们体悟到手工制作的价值所在,从而珍爱、保护有情感、有温度的手工制作。
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歌曲《青藏高原》《月亮之上》等在全国唱响,这些年,音乐名家以及宁夏的音乐工作者也为宁夏创作了不少作品,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宁夏音协副主席郝建宁感到忧虑的。对此,何沐阳表示,互联网时代,资讯量过于庞大,信息呈现分众化、碎片化态势,文艺作品得不到有力的传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机构、部门必须改变从前只抓创作的思路,在创作好作品的同时,想好怎么推广,找到有利的手段和平台。
在回答宁夏摄协会员徐立刚、李鹏“如何拍好纪实摄影”的提问中,居杨表示,一些摄影人认为拍摄苦难、贫穷才是好的纪实摄影,其实有时代印记的作品更有价值,比如今天的农村是有广场舞和小汽车的农村,摄影者就要如实反映这个时代农村的特色。有的摄影者喜欢“诗和远方”,去新疆、西藏、云南等地拍摄,其实还是应该多关注身边的生活,这是创作者更有时间和精力深入进去的领域,更有可能把内心的情感放进去。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部原主任雷平说,三位宣讲者从事各自的艺术工作,都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他很有共鸣。他从事摄影43年,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拍摄了很多具有天津地域性特色的照片,也以同样的理念引导摄影爱好者,以后将继续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拍摄身边的人和事,更好地表现天津的人文风貌。
天津音协副主席、女高音歌唱家李青表示,居杨在汶川地震和许多重大题材的拍摄中,对社会、对人尤其是对孩子满怀着责任心,作为女性非常勇敢;吴元新把自己和家庭都奉献给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何沐阳不仅有着大爱情怀,而且讲清楚了音乐积累只有到了一定厚度,才会迸发出好作品的道理。三位宣讲者令她感佩,自己也将把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践行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