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国民协在宁夏召开“我们的节日传承与发展”高层专家研讨会。图为会议期间考察灵武的清明节城隍出府仪式。 本报记者 张志勇 摄
2017年,接连不断的利好政策为民间文艺保驾护航、扬帆掌舵,民间文艺事业进入千载难逢的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确定了“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播工程等15项重大文化工程被列为实施重点,其主体内容是发掘、收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源,建立民间文学电子文献资料库,完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作,在此基础上,优选民间文学精品进行出版推广,推动形成“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文化氛围。随后,中央文明办下发了《关于2017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积极倡导和鼓励传承弘扬各民族传统节俗文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为民间艺术发展设立计划表、路线图。
探寻“一带一路”民间文艺璀璨遗珠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实施的重要文化项目,2017年陆续开展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代表性民间文化考察活动、以冼夫人传说为核心议题的对南海(广东茂名博贺)开渔节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文化进行调查研讨、围绕“阿凡提类型故事”主题展开调研、“重拾黑水魂——黑龙江丝绸之路”沿着明朝亦失哈将军走过的水路梳理“鹰路”文化历史脉络、深入“丝绸之源”河南荥阳探寻嫘祖文化与丝绸文化之源等项目。“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在立足当代、观照历史、面向未来的理念下,寄希望于通过新经验、新启示、新方法、新途径来探索民族民间文化的复兴之路与发展方向,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7月下旬在新疆哈密举办的“一带一路”民歌艺术节,通过一首首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作品展示各民族多元历史文化,搭建起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民族团结、助推经济发展的平台,并通过“丝路香甜”——瓜乡采风活动、“密作匠心”——哈密刺绣作品展览秀、新疆哈密传统民间刺绣的现代时尚之旅、“特色舞台”——哈密本土特色民族音乐(木卡姆)表演、“融合舞台”——“一带一路”音乐演唱会、“丝路杏坛”——“一带一路”民族音乐产业发展论坛、“丝路赏析”——《“一带一路”甜蜜之旅》音乐作品赏析视听会等主题活动,奏响了塞外民族团结的交响乐。
海外传播如火如荼
3月下旬,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维多利亚多元文化委员会、澳大利亚大洋洲文联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展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幕。本次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几乎囊括了中国年画多样化的制作形式:既有木版套印年画,又有半印半绘年画,也有手绘年画,还有独特的绣品年画。10月中下旬,中国文联与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主办了中国木版年画展,展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四川绵竹三大重要木版年画产地代表性作品约50件,题材包含门神门画、仕女娃娃、戏出故事等。中澳、中西嘉宾与当地市民及中国文化爱好者们,共同领略和分享了中国木版年画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美妙韵味。
“教科文组织国际青年论坛:丝绸之路创意与遗产”于4月17日至22日在长沙和泉州成功举行,该论坛旨在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青年提供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文化发展的机会,来自74个国家的81名国际代表出席。在长沙举办的论坛上,与会人员发表了“长沙宣言”,呼吁保护文化遗产,打击非法贩运文化遗产,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会人员在泉州讨论了如何加强青年在保护和保存遗产中的参与性,并发布了泉州青年参与遗产保护的建议。
5月下旬,以中国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在波兰华沙和土伦举行,为波兰群众提供了走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机会。本次展览展示了包括皮影在内的10种湖北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韩建交25周年之际,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韩文化学术交流,由韩国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主办的“2017敦煌·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1月24日在韩国外国语大学开幕,来自中国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和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27名学者,围绕“包容的丝路,交融的敦煌”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思想交流与文明对话。
传承千年的丝绸之路推进了“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互鉴与融合,同时为非遗保护与研究的国际合作带来了无限可能与潜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12月26日开始专题分期译介“一带一路”国家联合申报项目,以让更多人逐渐熟悉并了解“一带一路”上的非遗,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编织“民心相通”之纽带进行了有益尝试。
民间文艺人才培训拓展传播空间
截至8月,中国民协共完成了24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累计参与培训及受惠会员总人数为6063人。研讨班通过专题讲座、自学研讨、现场实践、影像教学、参观考察、观摩表演、专题讨论、业务交流,以及观看文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录像、建立微信群教学互动等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了人心,提振了精神。
9月下旬,文化部、教育部“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传统节日仪式研讨班”在北师大及浙江省松阳县完成了为期25天的理论学习与田野调查活动,在实践中积累了知识与经验,并从邻里互动和社区共享、赋予社区鲜明文化特征、为成员提供归属感认同感等方面了解节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本次研讨班是对分门类建立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的一次积极尝试。
10月中下旬,中国民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在陕西华阴举办了中国皮影雕刻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暨学员优秀作品展。研修活动对提升我国皮影雕刻行业中青年优秀创作人才的艺术眼光与美学修养,培养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带动新时期皮影雕刻艺术的发展,深入推进当代皮影雕刻艺术的复兴与繁荣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扶贫攻坚”任务,中国民协、中国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安徽省文联于10月31日至11月5日在安徽省太和县举办了“文艺扶贫奔小康”示范县民间文艺人才培训。代表着30多个不同民间艺术品类的基层学员代表认为,一幅农民画、一张剪纸、一件木雕石雕、一段民间音乐的吹奏或者演唱,都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出无限的力量,并温暖人们的精神世界。
校园里的“民间文艺轻骑兵”
“民间文化进校园”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今年中国民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分别到河南省信阳市羊山区、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胡家镇、陕西省镇巴县、江西萍乡、河北滦平等地学校为师生们送去了民间文化大餐。中国民协与各地民协和广大民间文艺家一道,使“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成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响亮品牌。
“我们的节日”成为特色长项品牌活动
在传统节日期间,中国民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河南鹤壁举行了“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原元宵民俗调研讨论”、在浙江湖州举办了“清明轧蚕花”活动、在河南开封举办了清明节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及“清明传统与现代生活”大讲堂、在宁夏灵武举办了“清明节民俗活动暨‘我们的节日传承与发展’高层专家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及沁县举办了端午民俗文化活动、在江西新余举办了“七夕节民俗活动暨中国(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论坛”、在河南鲁山举办了“七夕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及中国七夕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南阳举办了“重阳节民俗文化活动及中国重阳文化研讨会”、“中国·上蔡第十五届重阳文化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暨“孝行天下百城巡演走进上蔡”公益演出,在河南郑州举办了“喜迎十九大 共圆家国梦——中国(郑州)2017中秋文化节活动”等,通过开展主题性民间节俗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民众心中,在节俗共享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
民间故事展现无穷魅力
2017年,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民间文学》杂志社联合地方文联、地方政府推出一系列“故事会”,其中包括中国故事节·金堂故事会,中国故事节·上海“山阳杯”全国幽默故事会,中国故事节·讲诚信、好家风故事会,中国故事节·吴根越角故事会等,共涉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北美多个国家,征集作品近万篇。特别是与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镇江市文联举办的2017中国故事节“白蛇传传说”(全国)故事会征集活动,既有传统民间故事的荟萃,也有对“白蛇传传说”浪漫故事进行传承、延伸和创新的新故事集纳。
由《民间文学》杂志社申报的“中国民间名故事视听活化精品库”项目50集已经拍摄、制作完成,并完成了群众及专家的评审。该项目运用影视制作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深厚内容,使优秀的传统民间故事在当代社会得到有效的传播、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故事演录工程》(一期、二期)和《中国民间名故事活化精品库》项目,以现代视听技术再现传统故事的讲述场景,在故事阅读和表现方式以及传播手段上,增添了鲜活内容。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于11月3日至4日举办了“2017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骨干故事家高级研修班”,采取了专题培训、集中学习、主题交流、展演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并就故事推广及故事队伍建设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就如何激发故事创作、如何收集整理当地优秀民间故事以及如何更好地讲演故事等热点问碰撞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