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音乐家能绕开莫扎特
——第二届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观察
来自西班牙的玛利亚获得了小提琴B组第一名
为期两周的第二届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日前落下帷幕。以继承莫扎特精神为主旨的音乐周因为举办历史短,无法与一些国际大赛相提并论,但不少参赛者参赛之前就小有名气,他们中有不少是冲着能与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而来,希望自己能进第三轮决赛。主办方还把全球最优秀的制琴师、琴商弗罗里昂·李奥赫多请来,作为比赛指定的小提琴维护专家,在两周的时间里,为各国参赛选手提供了乐器维护、咨询服务。这些服务体现了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主办方要把这个音乐赛事办成国际知名赛事的用心。
比赛期间,来自全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114名青少年音乐选手以及由16位著名音乐演奏家、教育家组成的评委会齐聚珠海。钢琴和小提琴两个项目的选手们按照年龄分成三个组别,在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三轮比拼之后决出了各组的三甲获得者。王仕含、玛利亚·杜埃纳斯·弗兰兹(西班牙)、刘一铭分别获得小提琴A、B、C组的第一名,彼得·艾可洛夫(俄罗斯)、俞易辰、王铸分别获得钢琴A、B、C组的第一名。
本届参赛的选手们年龄最小的刚过十岁,年龄最大者也不过二十出头,他们大多来自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莫斯科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顶级音乐学府及其附属学校,选手们的整体演奏水准之高令在座的各位大师级评委们都感到惊喜。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唐哲在听完第一天的初赛之后便感慨这一届选手的高水准是给评委们出了一道难题,每一轮的取舍都非常困难。另一位评委、著名钢琴演奏家安娜·玛丽科娃也有着类似的感慨,她表示特别在复赛晋级决赛的过程中,由于每组选手只有三位将最终晋级决赛,接近75%的淘汰率让她抉择得很艰难:“每一组选手中至少有五人绝对都具有晋级决赛的资格,他们的演奏水准在伯仲之间,但比赛就是比赛,最终评委们还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差异而做出了选择。”
作为一项以莫扎特命名的青少年音乐赛事,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移植了萨尔茨堡莫扎特国际音乐比赛的模式,在比赛的曲目上以莫扎特的作品为核心,同时也规定了其他巴洛克、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考察选手的个人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
作为钢琴评委会主席的法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米歇尔·贝洛夫认为这项赛事的曲目设计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
“现在的比赛中弹莫扎特作品的选手越来越少,因为比起许多浪漫派作品,莫扎特的音乐并不能那么充分地展现出他们的演奏技巧,但在音乐诠释上却又极具难度,这导致了越来越少的选手选择莫扎特的作品。但从演奏艺术的角度而言,没有任何一位音乐家能够绕开莫扎特的音乐,这也是莫扎特音乐比赛的意义所在。”在中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吴迎说,国内有一种潮流,演奏要炫技,但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比赛的规定曲目中必弹莫扎特,这样参赛的选手不得不去研究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和他精致的艺术理念。吴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对国内钢琴教育的思潮补充。小提琴评委会艺术总监、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金牌教头”保罗·罗切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希望这项青少年音乐赛事能成为参赛的青少年学习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会集中研究莫扎特的作品,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的作品,也许他的歌剧是其中的一把钥匙。小提琴的评委、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安妮·施娜奇说,多听莫扎特的歌剧,了解莫扎特的个人经历,了解在创作某一部作品时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有怎样的心境,这些都有助于选手们演奏好莫扎特的音乐。
安娜·玛丽科娃进一步阐释了莫扎特音乐的特点,她说:“对于演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来说,听他的歌剧、交响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莫扎特时代的钢琴的表现力可没有现代钢琴这样有趣。莫扎特在创作钢琴作品时用了许多交响音乐的思维,音乐专业学生在研习他的作品时要多去想这一点,从音色等各个方面去想象,某些部分甚至是有可能在模仿其他乐器的演奏,而慢乐章则充满了歌剧式的歌唱性。”众多评委也毫不讳言年纪更小的A组选手演奏起来感觉更好,因为孩子的天性中自然地契合了莫扎特音乐的一些特点,而年纪稍大的孩子则多运用了技巧,反而失去了一些莫扎特音乐纯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