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经典 一战成功
——观京剧传统戏《定军山·阳平关》
京剧传统戏《定军山·阳平关》剧照
为纪念一代京剧宗师谭鑫培170周年诞辰及谭富英诞生111周年,北京长安大戏院近日上演了京剧传统戏《定军山·阳平关》。由谭派传人王立军、张克、王平、谭孝曾相继饰演剧中一号人物黄忠,著名花脸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与著名武生表演艺术家奚中路分别饰演剧中的曹操与赵云。演出效果之轰动,相信未曾亲临现场的戏迷也能感同身受,然而对于这样一部经典剧目,作为欣赏者可以只顾艺术审美,作为研究者却不可以不深思其背后的价值。
话说《定军山》《阳平关》原是两出独立的单折戏,前者以黄忠一人为主,后者为黄忠、曹操并重的戏。各自独演,固然是京剧舞台上短小有力的杀手锏,两出串联一起,不仅剧情衔接毫无扦格,也更能展现黄忠老将出马、屡战屡捷、余勇可贾的顽强斗志,使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当然,今人如果站在时代的前列审视京剧旧戏的思想内容,却也不可回避地要承认封建社会的残余糟粕给这门艺术留下的烙印不可谓不深。例如《定军山》的结尾处,黄忠有一言而无信的桥段,用类似于小人之心的计谋射死亲口答应释放的魏营人质,即夏侯渊的侄儿夏侯尚。在旧社会,编戏的没落文人也不免迷信于因果报应,故此偏要另写一出《伐东吴》(又名《黄忠带箭》)来描绘黄忠后来被东吴小将一箭射中的情节。如此做法,实在是令今人一笑。
然而更可笑的是,梨园界一直流传着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即谭鑫培对《定军山》这出戏情有独钟,因为该剧又叫《一战成功》,所以总是以其当作新春打炮戏上演,借讨口彩,图谋吉利。不仅如此,还刻意将黄忠第一个亮相改由下场门出场,原因很简单:上场门、下场门依照左右方位,分别称作白虎、青龙,谭鑫培厌恶“白虎”二字的晦气,宁可走青龙一边。可是,黄忠的副将颜彦仍旧照例从上场门露脸,不也与黄忠一道节节胜利、越战越勇吗?
从京剧老生流派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两出戏是由谭鑫培开始唱红,然后影响波及后来的老生各大流派,包括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杨宝森、李少春等大家,时至今日,又不知不觉变成谭门本家独擅胜场,别的流派乏人问鼎的奇怪局面。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有二:一是从现存的京剧音像资料来看,老辈艺术家中只有谭富英留下了完整的全出静场录音,亦即京剧音配像工程所选用的版本,便于后来者临摹学习,他人仅有零星的唱腔小段流传于坊间,因此无法提供给梨园晚辈充足的范本材料;二是《定军山》《阳平关》本身需要演员有文武两方面的深厚功底,能唱不能打,或是能打不能唱的老生演员都无法全面胜任该剧,即便勉强应付下来,戏也不会出彩。当我们翻开京剧史,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京剧老生发展主脉的前四代核心人物,即程长庚—谭鑫培—余叔岩—杨宝森,程、谭、余都有演出纯粹武生戏的丰富经历,并且年头不短,武功的扎实程度迥非寻常老生可比,包括与余叔岩同时齐名的王凤卿也是如此。直到杨宝森及其以后的老生,才逐渐形成“动口不动手”的趋势。这样一来,以唱为主的几大老生流派对于这种文武并重的靠把戏就从不敢轻动慢慢变成不敢动了。
说到此次饰演黄忠的几位演员,也颇有意思,他们都是名正言顺的谭门入室弟子,却又都身兼数职。王立军与王平均为武生出身,兼演老生戏;张克是杨派正宗传人,兼学谭派戏;谭孝曾是戏校坐科打底,在特殊年代的革命现代戏中担任许多战士角色,既而回归家学,克绍箕裘。而笔者曾在若干年前分别现场看过王立军、王平、张克一人到底、挑梁主演的《定军山》,至今记忆犹新。那时的王立军、王平由于年龄增长,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戏路子由武生向老生转变,拿起《定军山》一类的武老生戏,得到观众的认可,延长艺术生命。相反的,那时的张克,由于唱了三十多年的文戏,声带疲劳过度,长出小结,音色受损不少,于是采取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策略,努力尝试“动刀”的戏,不仅让戏迷看到了不一样的张克,还收获了多于既往的掌声与叫好声。往往年逾不惑的生行演员,无论文武都会由于岁数变化而发生身体变化,但一般缺乏意志力的人不免消沉于生理条件的退步,大好艺术也就毁于这种不死不活的境地。反观这几位扮演黄忠的老生名家能像黄忠一样秉持老当益壮的作风,其不屈不挠的毅力堪为年轻演员的楷模。另外,十数年前,笔者也是在长安大戏院,看过两次谭元寿主演的《阳平关》,一次与已故的花脸表演艺术家景荣庆合作,一次与年逾花甲的尚长荣合作。如今再看年逾古稀的尚长荣亲自披挂上阵,深深感到梨园行的传帮带精神的伟大。
最后,笔者还想提及一点题外话,那就是三年以前,为纪念谭元寿从艺80周年,北京京剧院拟发起系列演出活动,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定军山·阳平关》,演员阵容也与此次演出大体一致,因之激发了戏迷的强烈热情,纷纷拭目以待。不料正当众人引颈翘首之际,北京京剧院却发表书面声明,抱歉地通知大家,由于谭元寿不愿意为个人举办纪念活动,再三请求院方取消专场演出,所以一场盛事只好作罢。然而明眼人从中可以看出谭门的家风,不自我作古,不沽名钓誉,是许多传统艺术,尤其是小众艺术的老艺术家做不到的。三年以后,观众终于如愿以偿地享受到强强联合的经典呈现,或许会联想既往,感叹这场演出来迟了一些。然而笔者认为,谭家这种谦虚低调的精神也和骨子老戏一样需要传承下去,因为国粹艺术的宝贵之处不仅体现在台上的功夫风采,还体现在台下的道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