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杰出的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和诗人,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共同承办的“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近日在京举办,座谈会、纪念大展、相关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引人关注。
5月2日上午,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座谈会上,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董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左中一,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等有关方面领导,美术界学者、艺术家代表,潘天寿先生亲属等约120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潘天寿的伟大艺术成就和崇高艺德人品。大家表示,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座艺术高峰,是开创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的主要奠基人,是独步画坛的艺术巨匠,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艺术创新的杰出代表,是贡献卓著的美术教育家,是注重修为、人品艺品俱佳的画坛典范。
李屹表示,当前,我国文艺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站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应努力学习潘天寿先生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使命担当,继承潘天寿先生“传统出新”、不懈奋进的创造精神,弘扬潘天寿先生爱国为民、德艺双馨的高尚品格,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更多既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以文艺的自信创造自信的文艺。
董伟表示,潘天寿一生对民族文化和艺术怀有坚定的自信,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中把握中国画的历史发展脉络,提出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并探寻中国画“传统出新”之路,从学术上捍卫了民族文化,并以其杰出的创作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他坚持民族绘画发展的独立性,并以清晰明确的教学措施建构起完备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成为现代中国画教学的重要奠基人,对中国现代画坛和中国文化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慧君表示,潘天寿是浙江宁海人,生长在浙江,求学在浙江,教育在浙江,可以说把一生的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浙江。浙江将以举办此次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继承发扬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和风骨,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今天重温潘天寿的艺术,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传统出新之路的时代意涵,感受到他雄强霸悍的笔墨中所陶然蕴蓄的民族骨气,感受到他诗观千古、艺邀万钧的东方气象的诗性力量。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指出,潘天寿提出的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论点,主张主要依靠中国社会变革来推动振奋民族精神和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促进民族绘画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坚定地把握了中国画和中国美术教育向现代转化的前进方向。他的这些理论见解不仅在20世纪发聋振聩,在今天仍有无可置疑的现实意义。潘天寿之子潘公凯表示,潘天寿对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坚强自信,来自于对中西文化之间关系的长期深切考察与判断,更来自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切理解与热爱,他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坚强自信和世界眼光,给后辈以深远启示。
5月2日下午,“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潘天寿120余件作品,从“高风峻骨”“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守常达变”“饮水生涯”六大板块来梳理呈现潘天寿的代表巨作、手稿文献和卓越的笔墨成就,将研究、策展与展示深度结合,将其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力争由潘天寿的形与式,发显其道与统;在中国思想史与艺术史的千年脉络中,阐发潘天寿思想之旨归;在现代艺术的世界语境中,展示其艺术之成就;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背景下,揭示潘天寿对于弘扬中华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民族艺术的价值意义。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左中一、葛慧君等有关方面领导,靳尚谊、刘大为等美术界代表,以及潘天寿亲属出席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4日。展览结束后,题为“国家图式与民族气象——潘天寿的文化自信”的学术研讨会将举办。美术界专家学者将从诗文、著述、人生态度、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文人画等角度深入阐发对潘天寿艺术思想、文化精神的再认识。“由‘南北’而‘东西’——潘天寿的文化视野”“笔墨、章法、意境、格调——潘天寿的艺术问题”“两峰挺立,传统出新——潘天寿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气可撼天地——潘天寿与中国诗词传统”等系列研讨会将从“文化视野”“艺术问题”“现代美术教育”与“诗词传统”等方面对身处新旧激荡与冲突时代潮流中潘天寿的一生进行多角度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