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非凡匠心》: 父一代与子一代的“初心”坚守

时间:2017年04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钱艳
0


张国立、张铁林在真人秀节目《非凡匠心》中亲手锔瓷

  “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物。”随着画面以及字幕的带入,《非凡匠心》第八期节目主题在优美的镜头语言下缓缓呈现。作为北京卫视最新推出的一档真人秀类节目,《非凡匠心》日前在北京卫视首播,并在开播以来收获了好口碑,成为当下颇受好评的综艺节目之一。节目以传承中国瑰宝级文化与技艺为使命,通过促成同一领域的大师与新一代青年创作者的合作来连缀两代匠人,“匠心”与“传承”成为其精神内核。在真人秀节目泛滥的娱乐语境中,这种匠心渲染与文化传承的内核,让它似一股清流潺潺流进观众心里。

  节目的匠心体验引领者张国立,每期都会邀请一到两位明星好友同他一起探寻中国传统工艺的“前世今生”。这样的安排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多是采用外景实地拍摄,跟随着节目嘉宾的足迹探寻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手艺人。纪录式摄影镜头的运用下,真实地再现了匠人们平淡却不平凡的生活与工作。就生活环境来说,无论是竹编大师张德明的“陋室”居,还是木雕艺术大师王金生身处的徽派民居,都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另外,工作时“禅定”状态是每一位匠人固有的工作境界,在镜头画面中不论是投入工作状态的九十岁高龄的王金生大师或是年轻一代的锔瓷传人张闯,两人身上都闪烁着光芒,是两代匠人的光芒。

  这档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是介绍大众熟悉却陌生的技艺或匠人,而是在于通过两代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这一“核心环节”来完成对于传统的敬意。在每期节目的内容制作中,两代匠人会共同完成一件作品,对于作品的设计理念双方会产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父一代与子一代追求艺术的完美性在无形中体现了对于“初心”的坚守。这份坚守不仅体现在“唯有极致,方成匠心”的艺术追求层面上,也体现在“慢工出细活”的生活境界上,还体现在“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体悟上。作为国内顶级的编钟铸造大师,李明安在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原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非凡匠心》的第七期节目中,张国立和老锣、龚琳娜夫妇在李明安的陪同下体验了一番编钟制作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了诸多流程,比如合金配比、定音模型、编钟纹饰等。李明安讲述了复原大羽钟的过程,多次观摩珍藏在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通过对每一个纹饰、图案、铭文等的细细观察,并且结合史料内容,再经过科学方法对曾侯乙编钟的合金配比进行研究,一系列繁杂程序之后才开始了大羽钟的复原工作。正是这种对于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极致精神,成就了世界上仅有一套完整的曾侯乙复原编钟。与李明安的极致追求一样,张德明师傅在瓷胎竹编制作中对于原材料的要求也是颇为严苛。当地谚语“百斤原竹,只抽丝八两”,说的是青神竹编原材料来源的不易。但瓷胎竹编的原材料来源比青神竹编却是更显珍贵。因竹子表面一层光泽度最佳、柔韧度最强,所以只取竹子表皮的第一层。因此,在张德明师傅看来,百斤原竹,顶多是抽丝半斤,要用最好的材料才能制作出精品。

  “慢工出细活”本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匠人们半辈子坚守的岗位中,逐渐地演绎成一种生活境界。这档节目的意味也恰恰是在真人“秀”的过程中,娓娓道来一种独属于匠人,却共享于每个人的人生态度。第九期的《非凡匠心》中,被誉为国宝、“京”粹的景泰蓝成为这期节目探索的传统工艺。作为景泰蓝技艺大师,钟连胜一方面继承着先师传统,另一方面也在慢慢地摸索和推进景泰蓝技艺。譬如,通过对“点蓝”的技艺研究,在工艺上实现了创新。“点蓝”是景泰蓝制作工序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设计勾图、绘制纹样、掐丝和烧制。正是在这一道道的程序中,在慢工中,景泰蓝作品才逐渐成型。此外,“慢”在年轻一代身上也有慢慢往前学的含义,潜心学习,慢慢成长。子一代传承的不仅只是精湛的技艺还有匠人的精神,用行动去坚守“初心”。

  “人的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这样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语在节目中一经播出后,便在当代青年人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青年群体用发表弹幕、撰写评论、参与话题讨论的方式在视频网站、豆瓣、微博上来对其进行回应。在这之中,除了一些直接指向于“毕其一生于一事”的匠人精神的讨论,也出现了偏向于反思人生的言论。反思在现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是否应该慢下脚步来思考人生方向?是否在浮躁不安的社会中依旧保持着本心?青年群体的这种反思一方面是因个体多样性需求而缺乏专注精神所致,另一方面也与浮躁喧嚣的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匠人精神对引导时下社会以及青年去找寻自身价值意义重大。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