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张改琴:“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应传承发展“汉服”文化

时间:2017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改琴
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衣食住行,衣为首。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体现着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本民族的集体审美,对于塑造民族自信、展示民族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自古注重服饰、礼仪文化,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称。“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又称“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技法,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在文化融合日趋广泛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汉服进行研究、保护、创新,制作出既承袭传统美学与技法,又符合当代审美与需求的现代汉服,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增添民族魅力。

  首先,应该成立研究、设计汉服的专门机构。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统一风格的衣服、配饰、装饰、随件、头饰等的样式标准、制作工艺、成衣标准,以此形成相对统一的民族审美,塑造完整的民族形象。

  其次,应委托拥有授权的企业进行生产,并在全国推广普及。在国际性会议、节日庆典中,参会者可穿汉服出席,培养民族自信和荣耀感,向外界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标识。

  如此,随着汉服的推广和使用,必然会促进中国纺织、印染、传统服饰材料制造的一轮新高潮,从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必将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也可培育和打造我国服饰生产领域的国际、国内品牌、名牌,进而扩大对外贸易,提升民族特有产业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随着汉服的普及与广泛使用,可开发出与之相关的众多系列的旅游产品,为发展国际旅游增加新亮点;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可以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劳动力投身于汉服的制作当中,形成新兴的汉服产业,并具备做大做强的前景;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可以使一些民族传统艺术、工艺具备更多的实用价值,使民族文化遗产在实用中得以保护,在产业化进程中得以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一条充满活力的崭新路径;随着汉服的广泛使用,可以继续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汉服系列,传承、发展、重塑汉服在当今社会的礼制,让汉服直接影响故有民族习俗、风俗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汉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载体,它的复兴、创新与推广必将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阮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