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现行戏曲教育诸多层面有违艺术规律

时间:2017年03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建国
0

  □ 张建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

 

 

  “恢复京剧艺术的独特教育方式或者借鉴老科班的一些教育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时间,高等教育的课程按照学生特点进行选修,转变考试方式,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戏里的技艺,提高戏外的文化素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主要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戏曲振兴,教育为先。

  戏曲教育伴随戏曲的兴盛,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历数代戏曲艺术家和教育家的探索和实践,针对戏曲艺术的综合性表演,其基础为“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程式化表演艺术,更深层次要求戏曲人对传统文化精髓有所认知和体悟,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精准、卓有成效的教育形式,主要沿用的方式为师徒一对一(最多不超过三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因材施教,长勤练功,一招一式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学,孜孜不倦,深入生活,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培养方式,因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大家,比如像“富连成”“荣椿社”这样曾培养出马连良、谭富英、高盛麟、梅兰芳等艺术大师的老科班均采用这种教育传承的方式,老师教学生要亲自示范,一遍遍发现问题和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获得诸多舞台实践经验。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同时学生可以深入老师的生活中,全方位地感受学习老师的文化修养和戏曲特点。然而,现阶段戏曲教育趋同统一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忽视了戏曲教育的特殊性,阻碍了戏曲人才的培养。

  为此,就调整戏曲教育模式以遵循其艺术特点,我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戏曲教育现归口于教育部管理,而非原来的文化部门管理,这样一来,其教育被常规的普适教育模式所标准化,戏曲学生教育也遵从大班授课,规定了必修文化科目,享受统一的节假日等,与传统的戏曲教育相比,学生们不但接受戏曲训练的时间大大减少,更难获得老师长期和深入的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时间,参与舞台表演和观摩的机会也相应减少,转而更关注学分制考试的通过。这将不利于戏曲这样一门独特艺术门类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艺术人才。

  据了解,由于学习训练时间不足,戏曲毕业生所学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还需戏曲院团长期进行二次教育。目前的戏曲教育,学生需通过11年的戏曲学校标准化学习,学校统一的节假日和周末时间超过三分之一,各类必修文化课等又占用大量时间,导致学生用在戏曲学习上的有效时间大大减少。

  目前戏曲学校普遍采取大班授课,学生特点各异,水平不齐,大班授课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吸收老师所授。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独特的艺术,传统的教授方式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多次示范,一遍遍在细节上纠正和引导学生,同时不断发觉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现在的戏曲学生很难获得与老师长期相处的机会,故在生活中较少能感受和学习老师优秀的品质和戏曲特点。

  一些戏曲院校不能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地对待不同学生,针对戏曲生涯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指导,不能以学生的爱好和自身特点选修文化课。如戏曲研究生必修英语课,而戏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这将会给英语基础差或者不打算进行涉外发展的学生带来困扰,勉强修完课程,在社会实践中也会因为用不到而废弃。

  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恢复京剧艺术的独特教育方式或者借鉴老科班的一些教育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时间,高等教育的课程按照学生特点进行选修,转变考试方式,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戏里的技艺,提高戏外的文化素养。

  此外,目前戏曲院校大多存在毕业生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的现象,他们长于理论研究,而舞台表演经验较弱,这样的教师队伍对戏曲这门需要丰富舞台经验的学科来说不科学。建议戏曲教育者应具备至少10年以上的舞台表演经验,方可回校任教。另外,建议提高外聘老师的授课费用标准,目前本科生课程外请艺术家讲授课程的课时费为每节课80元,研究生课程外请艺术家费用为每节课120元,如此很容易造成外聘艺术家困难的问题,致使学生难以获得接触到高水平、舞台经验丰厚的艺术家的机会。

(编辑:段冉)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