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必然要求。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强调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且在服务理念、内容、方式和能力等方面具有现代性。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虽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新时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公共文化投入不平衡现象较突出;文化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优秀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不够多,队伍不健全,服务能力不足,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严重不足;公共文化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监管,表现为相关部门职能交叉、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还未完全形成等等。
推动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还可以直接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和文化产业兴旺,又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建议:
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制度设计,完善文化政策。加强相关制度设计,主要是以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形式,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规划、资金投入、服务内容、队伍建设和管理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为公民文化权利提供最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各类文化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范运行的良性轨道。
强化设施建设,坚持贴近基层。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载体,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并委托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电视台、电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街镇文化站以及村居文化室建设为重点,形成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从物质层面对文化服务提供保障。同时,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设文化设施对外开放,实现与周边农村社区资源共享也将成为发展趋势。
深入推进改革,优化产品供给。主要是以百姓文化需求为目标,以重大文化工程为着力点,以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引导社会文化艺术团队和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承担创作、生产、经营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任务,为群众提供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建立百姓需求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改进服务方式,让公益文化进基层,覆盖低收入群体;强化协调,使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引导社会参与,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等方式为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创造必要条件等等。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主要包括提供文化服务产品的文艺工作者、业余群众文艺骨干队伍、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管理者、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志愿者。要造就一支优秀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将来要逐步完善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帮助人才出成果等配套制度和环境。要严把公共文化服务的职业资格准入关和岗位准入关,把文化素质优良、热爱文化服务的人才吸纳到队伍当中。健全文化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对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力度。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通过收入分配、表彰奖励等手段,以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公共文化事业等,多措并举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全面覆盖城乡。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保障监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尤其强调公共文化的保障监管,如以保护弱势群体为重点,以加强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为关键,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财政投入模式;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表彰奖励等,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领域流动;通过行政评价、行政责任、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形式,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率、方便率、满意率等为内容,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和监督,确保财政投入、社会捐助等得到合理规范的使用。
促进公共文化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利用“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提升整个网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健全完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