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艺术的中华史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追记

时间:2017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冯远
0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展览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备受各界关注。作为旨在艺术地再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此次展出的146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4个种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集中体现了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国家倡导实施的一次大规模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实践,依托国家之力、美术家辛勤劳动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倾力配合,使该项目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从规模、体量之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之多,组织工作之艰巨繁复,都堪称少有的创作活动。其与2009年完成的“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作为连缀一体的姊妹篇艺术创作,成为体现一个发展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13亿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

  ——编 者

  为了创作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感人魅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历史画作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讲话精神,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图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历史传统教育,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操,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16年11月,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下简称“创作工程”)的146件(幅)作品,在广大美术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经5年时间的认真创作,精心打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社会公开展示。

  该项工程由国家领导人出任总顾问,由主办部委领导担任主任的组委会,负责整个“创作工程”的组织工作;同时聘请了全国50余位著名美术家、理论家和考古历史学家作为创作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负责具体的创作评议指导工作;再由精干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负责日常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顺利实施工程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2012年初,“创作工程”组委会委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以中华文明浩瀚历史的脉络为基础,依托编年史发展进程,从各历史朝代中遴选推荐出对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成果作为参考选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对外交流等诸多领域。由历史专家初步推荐出的200余个创作选题再经史学家和创作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审核论证,最终确定150个重点选题并列入创作工程方案,上报主管部门审批。至2013年中,“创作工程”在组委会主要领导参与和专家委员会经过两轮的观摩、评审、票选,从海选和特邀作者的申报草图中产生165件入围作品。为求质量保证和体现人才选拔公正,主办单位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举办“创作工程”草图公示展,征询社会各界的批评意见。

  经过将近一年多时间创作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化开掘和艺术形式反复调整修改,“创作工程”的草图在构思立意、风格形式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形成了一支近300人的作者队伍。作品表现形式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4个种类。作者中既有年龄最长的张文新、赵宗藻、许勇等老先生;也有像拉巴次仁、邓柯等年纪很轻的作者;特别是许多正处于创作黄金年龄段的中年美术家,不仅有着丰富的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经验,同时对历史画创作葆有偏爱甚至执著的热情。

  历史画,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

  历史画、历史主题绘画,就内容而言,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和史实作为基本内容的绘画;就形式而言,它是造型艺术,通过绘画、雕塑特有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特定的历史主题。它不同于历史文献的直译,不是通史展览中借以说明内容的插图。因此,它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历史画创作贵在立意和切入角度的选取与把握,它要求作者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既要深入了解历史,又要准确地、艺术地呈现历史。而以历史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与历史画创作的差别在于:前者的历史主题只是创作媒介,艺术家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理解认知和审美趣味,用个性化的方式自由演绎;而后者则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内容限定、严格的历史史实求证、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及经得起历史拷问和“情景再现”或“凝缩表现”式的完整的艺术呈现。艺术家既非画匠,便“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用图画为历史造像立碑,同为“治史”之道,亦谓艺术之大道。“创作工程”的入围作者们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和文化使命感,在专家组指导帮助下,认真研究所能搜集到的典籍史料,深入理解并寻求准确把握表现的角度,不断深化对历史主题内涵的认识,将集体(专家指点)及个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品格、精神价值的追求,自觉地贯注到对历史风云、文明进步以及艺术形式表现的创作实践中,向着每个人心中的目标高地努力登攀。作者孙景波为了创作好《贞观盛会》,不光不避劳顿多次深入实地查考历史建筑原型,与专家多番探讨唐式建筑结构特点和大型朝会活动典仪的合理性,用心收集古代西域各国人物造型和服饰资料,还做了大量文字、图片记录和案头笔记工作,为的是最优化地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示盛唐气象。作者王宏剑是一位修养全面、技艺高超的著名油画家,他瞩意的《鸿门宴》以历史上楚汉相争为背景,为了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他借助搭建模型手法以设计、组织情景再现的逼真场面,力图还原想象中的历史真实。而王赞、潘鸿海、郭北平等作者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仰韶彩陶文化》则需要依凭有限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文字记载,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衍,以期描绘先民部落的自然生活情态。这样的创作主题在给了他们限制的同时,又为他们敞开了自由想象的空间,美术家所需解决的,就是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如何艺术地罗织起“真实、可信”的历史场景。如果说跨越历史数百年、涵盖了各类门派的《中华武术》为作者胡永凯给出的是如何以高度概括、凝缩的手法,既要表现中华武术的多样丰富性又能体现不同门派历史源远流长的难题的话,那么《王阳明心学》则是考验作者孔维克如何通过绘画视觉形式呈现“心”的精神性抽象因素,体现中华文化思想理念;而《屈原与楚辞》中那瑰丽恣肆、极富文采和想象力的辞赋《离骚》中跌宕变幻的内容情节,如何通过画面组织恰切地与历史人物互为映衬呈现,如此等等。历史的艺术和艺术的历史问题在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为了能够体现创作主题内容的准确性,为了能够将美术家的主观意图和专业擅长与主题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作者们普遍数易其稿,有的十数易稿,推倒重来,再推翻、再重来,可谓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寝食废忘、全力以赴。

  艺术创作,如果说草图阶段可以凭借造型生动、形式新颖和感觉丰富的氛围渲染博取专家认可的话,那么素描稿的细化、正稿的放大、所有局部细节的深化表现对作者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考验。而从草图到最终作品完成,后续环节众多,哪一个环节功夫未下到、力所不逮或有所疏漏则就瑕疵立现,难以掩藏,任务同样艰巨。艺术关乎技术,但它是高于技术或技巧的心灵、思想与精神的创造。笔墨色彩的技巧是画家的必备功夫,然而过于倚仗于笔墨色彩,则必局限于笔墨色彩。艺术在技术主义的机械语汇中难以揭示历史的生动性及其内涵的多义性,因此,技术在这里必须服务于塑造刻画历史形象和故事的内在精神与象征意义。一切终将凭作品说话,而作品的深度则依凭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尽管作者们具有追求创造经典的强烈意识,主观意图为着创作精品力作,并且在研究、借鉴、学习中外典范艺术方面都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力求处理好主题内容与个性化风格语言的关系,但大部分作者都难以在短期内超越自身的局限。组委会和专家组清醒地估计到历史画创作工程遭遇的瓶颈问题,也吸取了近年来群体性大型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经验教训,有目的地加强了对创作过程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但是这种“加强”绝不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横加干涉”,而是遵循事关创作的史实依据采信、点题立意、时代氛围的把控和器物服饰的表现,须尊重历史学家的意见;而在艺术处理、技术表达方面尊重作者的原则,在沟通切磋中帮助作者找到规避低级错误、常识错误,以利改进、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增进信息互动和状态掌控。

  弥补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与缺憾

  5年时间,对习惯于完成应景任务、满足功用需求作品和商品画创作来说,也许时间足够;但是对于倾心打造一件传世作品而言,也许时间仍嫌不够,然而对于需要全身心沉潜于课题钻研、艺术探究的创作实践来说,这应是不菲的光阴投入。1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创作工程”的作者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谨刻苦的创作劳动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完成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史诗作品,并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达到的艺术、学术高度,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曾经作过并将继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绵延数千载、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是一部曾经激励了无数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耆智者为之奋斗的壮阔史诗。将之呈现为一部视觉图像的艺术史诗,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关怀、教化功用,创作能够传递文化精神力量,增强国人自信与底气,再铸国人灵魂的传世精品,以中国艺术形式,言说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形象,成为百年以来处于文化发展最好历史机遇中几代美术家魂牵梦萦的愿望。因此,当“创作工程”的构想一经推出,美术家参与热情之踊跃为多年来国内美术创作活动所少有。在完成通过专家验收的146件作品中,不仅中国绘画、雕塑等各类形式手法的作品丰富、饱满且具张力,即便是外来绘画形式的油画艺术,也在此次创作过程中以体现应有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特色为每个作者的自觉追求。

  自百余年前西洋写实主义艺术和油画艺术传入中国,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题绘画得以成为绘画之重要种类渐次发展以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即在中国本土上成为广为接受的画种。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理念,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映现实社会、本质上主张积极进步的精神旨归,现实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注重细节对象和生活内容的“真实”和表现的“深入”。那些中外杰出的现实主义历史绘画,通过感人心魂的细腻描绘,表现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主体——人,从而揭示主题的意义与价值。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则能够释放美术家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才华,使主题在不脱离史实的基础上,将形式、技艺和色彩的表现力推向最大化。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兼容结合的方法为美术家提供了创造“第二自然”(歌德语)的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性,并将之发挥到极致。在“创作工程”的具体创作过程中,作者们依凭各自所长,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古典主义、具象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跨时空等多种元素并充实到作品中来,收到了异曲同工、各得其妙的效果。又由于历史画兼具某种教科书功能,作品将陈展悬挂于博物馆,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建立起识读的互动渠道,这就要求作者在保持个性化风格特点的同时,以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上乘的造型艺术水平和准确的主题内容阐释方式与观赏者找到“对接”的感应点,值得称许的是,作者们的努力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美术创作多以作者个体或多人合作而为,完成从构思创意到作品成型的全过程,并且重形式新颖、技艺独到,即便多人或集体合作也必以一人为主进行。而在创作过程中,经受来自他人的各种评议指点,常常会被质疑或指斥为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干涉作者权益而鲜少为作者接受。然而此次的历史画创作,对于作者修养学问、学识技能乃至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任何个体自发而为的作品创作所无法相比的。“创作工程”作品的要求与作者既有的学识积累、专业能力和主观意图大多处于不对称状态,这就不得不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专家的参与指导来共同辅助一件优秀历史画作品的诞生。

  与以往历史画创作技法、材质多出于中国工笔画、油画和单体雕塑不同,此次历史画创作的画种扩充了版画和多人物组雕、浮雕、类装置形式。这是因为版画作为重要的美术形式之一,近年来在国内诸多主题性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中彰显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承载可塑性。版画家通过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此次历史画创作有17位著名版画家担纲作品创作,他们充分挖掘材质潜力和技术语言特色,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如邬继德的《雕版印刷》、代大权的《唐宋八大家》、戚序等人的《中华营造法式》以及赵宗藻、蔡峰等作者的《中国传统四大节日》等作品。而通常以历史人物肖像为主的雕塑,此次也推出了除人物圆雕以外的组合性群雕、浮雕形式的作品,以多人物组合到情景组合、具装饰意味的壁雕等,增强了人物和由人物展开的历史事件的丰富性。在风格多样的国画、油画作品中,作者们更是力求在画面结构新颖独特基础上吸收更多不同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巧,除糅进了前述自古典主义以降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诸种流派手法的同时,还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为的是极尽所能,使作品得以最完美的呈现。

  通过图像与历史神交,更贴近“真相”

  从能够查考的中国美术历史延续至今,尤其是史料记载日渐充裕的近代以来,中国绘画的记载似乎鲜少表现历史、历史事件的作品。古代早期的人物画因多注重于歌功颂德和劝诫教化功用,故较少进入艺术史家的视野而给予应有的位置。宋元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盛,人物画特别是反映现世社会生活的绘画和主题性历史画受到贬抑冷落,渐趋衰微。因此,中国艺术史中彰显人的价值、关注记述社会发展历史作品的介绍显得至为单薄,美术作品中张扬人的精神和宏大叙事展现亦见弱于对技法的关注,这与西方艺术史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中古及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更像是一部绘画艺术的风格史,这不能说不是历史的遗憾,或是人为造成的缺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及至新中国成立,这种历史的缺失从根本上开始得到扭转。文艺反映社会、关注劳苦大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引领着现当代美术家关注人、关注生活,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作应时而生,与时俱进。而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红色革命历史画创作活动则促进了历史题材绘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强意识日益提升,建构文化大国形象、表现民族辉煌历史的呼声和意愿不断增强,当其时,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中华文明历史的构想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需求性和必要性建立在富裕了的中国人民需要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而非仅止于文化娱乐消费;建立在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家国历史的真切认识和思想觉悟;建立在国家能有财力建造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殿堂和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文艺家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史诗的精品力作供奉其内,以教化民众;建立在当代中国应当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之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杰出的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亚于一部翔实丰满的文献资料和史籍遗存。观众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国家民族历史的想象与认识,而能够徜徉在博物馆和历史的艺术长廊氛围中,他们可以通过图像与历史神交,而更为贴近历史的“真相”。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艺术思潮与审美理想的变迁,艺术家将彼时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灌注到历史画作品中,从而映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烙印与标志,因而也造就了作品的时代性。那些经过深度思考历史与现实而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些表达了大多数人的理想愿望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历史画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处理和精妙的技术描绘得以留传下来,成为被无限延伸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成为我们一再诵读的经典。它们穿越历史尘烟、经受时代叩问,即使斗转星移、时光流逝,那些体现了超凡想象力的经典艺术,让今天的我们一旦重睹,仍将在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在观赏艺术的过程中阅读历史,从而激发灵魂的观照而铭记终生。

  

贞观盛会(油画) 孙景波 李 丹 储芸声

  

楚汉相争——鸿门宴(油画) 王宏剑

  

马可·波罗像(雕塑) 龙 翔

  

成吉思汗肖像(雕塑) 申红飙

 

 雕版印刷(版画) 邬继德 方利民 应金飞

  

仰韶彩陶文化(油画) 郭北平

(编辑:胡艳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