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首届全国中青年网络文艺人才研修班”精品课

时间:2016年12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丁肇辰:让“吃”智慧起来!

  生活方式包含衣食住行、教育、娱乐这几个方向。“食”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数字生活将会对“食”发生怎样的影响?下面我想举食材和厨房两个例子。

  未来的食材培育和选购将会怎样?全世界有一个国家,居民在自己家里种菜的进步程度和普及率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这个国家就是德国。去年世博会的德国馆分两个部分:未来生活馆和现代生活馆。在现代生活馆,你会看到居民用各种各样的回收材料做成蔬果培养的工具。当然,除了德国,还有一个国家也做了大量的城市蔬果种植,那就是古巴。冷战时美国对古巴经济封锁,禁运好多东西,古巴人就在家家户户的阳台上种菜,因为这不是流行是必须,所以哈瓦那是家庭种植最多的城市,而古巴人也很早就开发出配套的种植系统。在一个智能家庭的环境中,厨余垃圾回收后会称重积点,你可以用点数去城市种植超市兑换他们所种的蔬菜,我们想设计的就是像这样的一个系统。

  未来的智能厨房是什么样的?2015年的米兰设计周,宜家提出的“智能厨房”概念,其中有这样一个智能应用场景非常有趣:你到外面吃饭的时候遇上了你特别喜欢吃的菜,你既不知道怎么做,又不知道食材都有哪些,于是你用安有智能厨房系统APP的手机拍下它,系统就自动识别这个菜,并把食材都有哪些发送到你的智能冰箱;接着,智能冰箱就会自动联系智能超市,点购你所需的食材;隔天或下午,食材就送到你家。这样,你就可以按照系统推荐的食谱,在家里的厨房做你喜欢吃的菜了。不仅是食谱,未来,如果你需要做烘焙或其他什么食品的模具,你可以把打印需要直接送到附近的打印店,可能一个小时后东西就送过来了。不仅仅是食品的模具,你家里来客人,少一个杯子可以打印一个杯子,少一个盘子可以打印一个盘子,少一双筷子可以打印一双筷子,甚至少了一张椅子你也可以打印一张椅子——3D打印等高科技终究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只不过不是现在。

  未来的进食环境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星巴克在美国跟飞利浦公司联合推出一个灯叫能量灯,咖啡能量灯。美国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很多人一早或者中午的时候就泡到星巴克里面去,在那干很多事情,咖啡能量灯能让你在喝咖啡的时候照射20分钟日光灯,这个灯发出来的光线跟太阳所照射的频谱是一样的,照完之后,你能够感受到跟照太阳光般神清气爽的感觉。因此,或许在未来,人们期待的进食环境不仅要干净优美,也能为我们带来更健康的可能。

  过去我们对“食”的理解不是太多,国内的设计院校没有一个在探讨“食”的设计。我们所知道的食物设计,最有名的就是山东蓝翔,但它教的是厨艺,并不是设计。针对“食”的设计包括食物本身的设计、食物环境的设计、餐具的设计、整个进食流程的设计,面向其实特别广。例如,前几天我叫了个外卖,送来的时候吓了一跳:那个包装对于盒饭来讲实在太精致了!用的是必须到商场才能拿到的那种购物袋的材质和品质,而诸如此类的与吃相关的市场需求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讲,或许会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经济状况有大幅的改变,对吃的要求会越来越多。所以“食”的设计,我认为将会是设计行业里下一个即将爆发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方向。

  (作者为研修班教师,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新媒体系主任)  

  耿聃浩:从“互联网化”到超级IP

  在内容制作这个领域里面,这几年来,经过了爱奇艺自投资金在影视综艺这方面的制作,我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视听体系。以爱奇艺综艺频道为例,百分之六七十的流量来自于我们自己生产的综艺节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主流了。

  基于互联网平台做内容,如果没有互联网化和网感,这个作品真的会很惨。例如,我们原来曾经跟某权威传统电视台合作过一个节目,坦白讲是比较失败的一个案例。因为在前三分钟内,主持人一直在四平八稳地说。但你看现在爱奇艺上的互联网节目,基本上片头很短,主持人直切主题,很接地气。在网络节目中,各种风格真的是百花争艳,并且,我们常发现,画面美不美已经不那么重要,画面只占百分之六十,网络上的作品靠的是符合互联网特性的综合特征。例如,大家都知道《跨界歌王》,在全国同时段做到了第一,但看过的人都知道,第一集风格和后面很不同,第一集其实挺传统,做完之后,爱奇艺团队接手做了后面的节目,它的整个节奏以及感觉都更加符合网络媒介的特性了。

  除了内容上有网感,我们对爱奇艺上一系列现象级的作品做过分析,发现它们的制作经常都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它的价值观和态度都特别正。我们往往觉得互联网就是“三俗”,但爱奇艺每天有两亿多的访问,这么大的影响,其实更要找青春、时尚、正能量的内容,“三俗”的东西做得再有影响又怎样?违规之后让停就得停。价值观端正是一个节目长久发展下去的保障。所以在开始立项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的就是节目的调性。

  其次,制作团队很重视用户的互动。节目从制作到播出,其实只完成了很小一部分工作。在传统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节目做完交给总编室播出就行了,效果跟制作者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互联网上,节目都播出了,工作恐怕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的内容要等播出之后才能展开。一方面团队要琢磨如何推广,包括在SNS、社会化网络上如何传播。为此,节目在制作时就一定要留出充足的空间来,以便能够引发网上的讨论。

  另一方面,制作者还要关心用户的反馈是什么?吐槽有没有槽点?弹幕反馈怎么样?评论又什么样?同时我们还要从这些反馈中分析出节目在未来有没有调整的空间,需要怎么调整。现在爱奇艺做的很多节目基本上都是先拍一集、两集,播出来看用户的反馈,再决定第三集、第四集往下怎么调整,比如《13亿分贝》里面有一个小孩,最初就是一打酱油的,结果因为网友特别青睐,我们就给他专门安排了一个大总管的岗位,每期都会来,这都是从数据中看出来的。其实,注意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数据,对于其他工作也很有帮助。爱奇艺买中《太阳的后裔》《来自星星的你》和《爱情公寓》,不仅因我们负责采购的人确实眼光独到,也因为我们重视数据。爱奇艺自从2011年开始搭建一个系统,把一些基本的要素输入到这个系统,就会分析出它在爱奇艺和全平台上的流量曲线大概什么样,命中率在85%以上。人的主观判断加上数据的系统分析,爱奇艺才能买中那么多现象级作品。

  最后,这个内容还要有一个可持续开发的能力。其实,随着这几年爱奇艺和整个互联网视频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今天爱奇艺在视频之外,也开始做游戏、电商、文学、漫画等。什么叫可持续开发的能力?举个例子:爱奇艺商城去年上线,我们发现,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购买欲最强,过了这个“心动”劲,欲望就会直线下降,比如我们播《太阳的后裔》时,宋仲基毛衫的同款正品虽然3000多块钱一件,但买的人特别多。就因为这一部剧,我们整个电商的营业额在当月翻了3倍。你可以认为,这是和视频相关的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最后我想说,连接这些不同形态的纽带就是IP,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它跟用户见面,不管是以视频、文字、图片还是以VR的形式。让这个IP周围聚集更丰富和优质的内容。因此,我们做一个东西,经常会考虑得比较多——它是不是有很好的游戏面向,会不会能够带动电商、衍生品、授权这方面的收入,有没有可能拍成一部电影,有没有可能改编成漫画,有没有可能做成一部动画,有没有可能未来跟某一个产业去产生一个关联?我们思考和探索这些,核心都是希望能建构一个可以培育出超级IP的生态系统。

  (作者为研修班教师,爱奇艺高级副总裁)  

  戴 钦:豆瓣的原创与“孵化”计划

  在大家的印象中,豆瓣是一个评论平台和文化平台,其实它现在同时是一个创作平台。我们也在做原创写作,豆瓣阅读做的原创写作跟网络文学稍有不同。那我们的写作有什么特点呢?

  豆瓣现在每个月有两亿来访用户,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78%的用户有本科以上学历,他们集中居住于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很多一线的省会城市。因此,我们的作者教育程度比较好,一般来说不是全职写作者,这让我们的作品有一些特点。比如它们有很强的当代感和城市背景,纯粹架空的东西非常少,就算类型小说也要在当下的环境里去架构。另外,我们的作品很有见识和知识。

  以我们第三届征文比赛为例,武侠组有一个优秀奖的获得者,写的作品内容有关禅与剑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写武侠小说,他说他在写博士论文,非常痛苦,他就想了个办法:上午写博士论文下午写小说,这样他就顺便把上午搜集和思考到的那些关于茶道和禅的东西全部写到他的小说里。又如,我们有一个非虚构组的获奖作品,作者是在法国念人类学的一个女博士,她去云南做知青的口述史,做了大量研究,最后就写了一个关于云南的故事,获得了那年非虚构组的首奖。这些作品读起来非常有当代感,能唤起你的共鸣。同时,作品里面的知识、信息和见识,也会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希望这些小说,能够成为影视行业的一个项目源。假设现在一个影视公司在找故事,他们脑子里面会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被之前的文学行业给塑造出来的:你应该去找一个大IP,这个IP数据量有量级,符合什么样的类型,有什么样的人气。我们想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内容、类型、风格和特点,也能够成为一个被重视的内容来源,影视行业应该有新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内容。

  但后来我们发现,我们卖出去很多小说,但小说变成电影这件事情是完全不可控的,在把小说变成一个可以拍摄的剧本这个过程中,有大部分项目夭折了。为了让这个过程进行得更顺利,我们就做了改编项目。我们要联合其他的创作者,来加速推动改编的过程。简单来说,我们会联合编剧、导演、制作人和制片方,会不断公布最出色的小说,会让编剧自己入驻在这里挑选作品,如果编剧发现这些故事是他感兴趣的,他可以提供一个改编大纲给我们,我们会挑选中间最出色的大纲,给予金钱和时间上的资助,让编剧把这五千字大纲发展成一万字、两万字的大纲。这中间,我们还会有人来参与,不断地向影视公司推荐这个故事,最后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如果有电影公司想买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因为看上了我们的改编大纲,同时我们也会推荐这个编剧成为这个正式立项的影视项目的署名编剧。我们出头,为的是联合创作者把这个故事孵化成熟。

  这个项目上线大概两个多月,现在已经有234名编剧和221家制片方加入这个平台,而且编剧的情况比我们想象要好。来的编剧大部分有三年、五年甚至七年的从业经验,或许他们确实很想创造一个自己的故事,但原创又有难度,所以就选择把我们的故事当作影子,以它为起点来做一个自己更有主动性的剧本。我们做这个项目,第一是希望能够贡献行业,提供另外一批内容、风格、特色完全不同的东西给影视行业。第二是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深入地孵化出几部故事电影。不久我们会发布短片计划,会拿更多的小说出来,给予资助,鼓励青年导演挑选其中的某些拍出短片。我觉得相比于院线长片,短片会是青年导演的第一个尝试。

  我们建立了从评论平台到电子出版再到电影的这个生产链,是希望在我们这里创作出来的故事,也同时能被更多人喜欢,同时被输送到更大的平台上,最终改变被大众所看到的文艺作品的面貌,带来新的价值。

  (作者为研修班教师,豆瓣网副总裁)  

  王 磊:数字音乐的商业模式

  从数字音乐的用户量上来看,各家数据显示在线音乐领域的三巨头是KAT,K就是酷狗和酷我。但酷我和酷狗现在已经被腾讯收购了,所以今天,K已经不存在了,这样本来排名第四的“百度音乐”才有幸跻身三甲,这个格局就再次变成了我们熟悉的BAT。

  在线音乐市场的排名和用户量上的排名有些不同。其排序第一、第二依旧是酷我和酷狗,很多人沿袭了在PC端听音乐的习惯,以“酷我音乐盒”为代表,酷我和酷狗在这块的优势比较明显。除此之外,他们还采取泛娱乐平台战略,模块功能划分清晰,因此用户体验很好,我想,这是保持用户活跃度的关键。网易云音乐则采取了社交战略,它不仅仅是一个曲库加一个播放器,而是形成了不同的社区,社交增加了用户黏度;而QQ音乐则主要是依靠手机QQ导流,虽然腾讯的用户量是第一,但其活跃度并不理想,所以,它在在线市场这一点上反而不是第一,我想主要原因是因为界面比较单一。

  其实现在各大音乐平台并不赚钱。这个或许可以追溯到唱片时代,大家分不清盗版和正版,只知道盗版比较便宜,正版比较贵,为后面数字音乐的困境埋下了伏笔。而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1.0时代,网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能免费下载,这就更加培养了用户免费使用的习惯。所以今天要扭转这个格局,除了等大家逐渐形成付费听歌的习惯外,也要想方设法创新各种营收模式。

  那么,现在数字音乐平台的商业营收主要有哪些模式?

  首先是商业广告,这个也是用户比较反感的,我打开一个产品,先给我来一个广告,不过为了苦哈哈的音乐产品,请大家给点宽容。第二个就是会员收费,在5亿数字音乐用户中,付费会员人数各个平台相加也就60万人左右,所以更要向这60万付费用户致敬。第三个是独家版权运营,包括代理加自制。例如,腾讯买了索尼和华纳世界两大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也就是说你听这些内容最好的选择只能到QQ音乐去听。而阿里音乐则独家代理了李宗盛、五月天、梁静茹、罗大佑、齐秦等这些人所在的那家唱片公司,你要想听这些内容,只能去阿里星球或虾米音乐。第四是游戏联运,酷狗、酷我上面都有游戏频道,可以通过跟游戏联运获取一部分的营收,酷狗甚至借此孵化出一个叫繁星的直播平台。第五就是所谓的VIP商城,音乐平台会跟银行的信用卡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打通,VIP商城既包含信用卡积分兑换,本身也可以是一个销售平台。

  我想重点说一说的是第六音乐硬件和第七O2O。

  未来可能会出现所谓的音乐电视机,像音乐耳机、智能耳机、智能音响、智能车载音乐系统这些智能硬件其实都已经在研发之中。目前各大音乐平台都开始积极地向硬件市场发展,比如酷我、酷狗、乐视、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等先后提出了各类的音乐硬件,其中酷狗的K1耳机半年内销售24万条,在淘宝蓝牙耳机品类连续5个月保持销量第一。由此可以窥见音乐硬件这个市场的规模。

  第七就是线上对线下。音乐平台会有线上票务和演出入口,提供一站式服务。而Live House就是O2O的一种模式,中国现在至少是113个城市都有Live House,不管规模大小,艺人能在那儿做表演,都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当然,还有演唱会,除了张学友、周杰伦等大型的演唱会,还可以做音乐节,不同地方有不同风俗民情,音乐节自然也可以和旅游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基于粉丝经济的各种线下活动,包括粉丝打榜、粉丝应援、明星互动和各种周边产品。

  现在,各大平台都有各自的规划,我想,借助不同模式,完全可以使音乐平台变成互动社群,有了互动社群氛围就有了用户黏性,有了用户黏性就会反哺回来,对数字音乐平台的收支起一定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不仅期待着用户反哺平台让数字音乐平台进化成以平台为基础的音乐娱乐链条,也希望平台能反哺音乐行业。从2015年8月1日开始,国家版权局规定,网络上所有未经授权的歌曲全部都要下线,今天,这些数字音乐平台每年要向唱片公司支付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版权费,唱片公司即使什么都不干,也可以拿到15亿元人民币。

  这个时候没有理由生产不出好作品。而好作品,比什么对音乐行业都更重要!

  (作者为研修班教师,百度音乐总经理)  

    曾 进:当网红经济和知识达人相遇 

  2015年福布斯的一组封面,报道了Youtube上最赚钱的网红。排名第一的是一个20多岁的瑞典男孩子,在Youtube上每天播放自己打游戏的视频,两年攒了470万粉丝和1200万美金。另外还有位普通的越南姑娘,专门展示自己的时装。我们的问题是,网络时代谁能成网红?如果说“素人”——普通人——在崛起,他们为什么会崛起?

  其实网红很早就有,但2016年才被誉为网红经济的元年。今年5月23日,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主要针对电商网红和直播网红,对网红2018年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一个预估:528亿元,相当于中国一年的电影票房的总和和某些省级财政一年的总收入。

  “网红经济”并非突然蹦出来的,他后面站着电子商务,站着直播元年,站着分享经济。

  回想一下,天涯时代有慕容雪村和宁财神,PC时代有安妮宝贝,社交时代有芙蓉姐姐,可只有张大奕比较幸运,在电商年代踩上了点,成为了一夜能卖两千万元服装的电商网红。此前,经济规模没形成,再红也无法如此变现。还有papi酱,今年号称“直播元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发现papi酱这样一个大四姑娘,突然被风投投了1200万元人民币,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真的非常有意味。但有趣的是,张大奕做一场直播有40万人观看,papi酱可能有2000万人,但前者产生了2000万元交易额,后者只获得了90万元打赏。与此同时,比起他们,电竞网红MISS可能知道的人要少得多,但她一年的收入可是4000万元人民币。所以一个网红赚钱不赚钱,得看她背后的产业有没有起来。张大奕红是因为有12万亿元的中国电子商务,MISS红是因为她依托着整个游戏产业,而papi酱尽管有将近2000万粉丝,但是她的这2000万粉丝并没有变现的能力。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会需要网红。举一个非常不恰当的例子,就是说譬如我们上网就像进入一个非常大的shopping mall,你到处找,可不知道什么东西在哪儿。这个时候呢,突然来了一个很漂亮的女导购,说我也喜欢什么东西,也在玩什么游戏,而这个人又很亲切,网红的价值就出现了,他是人格化的筛选器,帮大家省去了在商场乱逛的时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帮我们过滤信息,我觉得这是网红最大的意义,也是素人最大的意义。他不像明星,譬如陈坤穿阿玛尼,可他不可能帮你做导购员,他推的东西也不是你需要的,但一个素人推荐的面膜,或者是一个知心大姐姐推送的鸡汤文,或一些知识网红告诉你他的书是怎样的,却可能对于你非常有意义。

  所以说网红没有高低之分,他代表了不同产业链和不同用户群体。譬如女性可能更关注直播时尚类,这个时候自然会出现一些这个群类里的“颜值”网红;而我们做的知识达人,可能更多是在垂直细分领域里的意见领袖,其实我们公司创办的初心就是想让所有人能通过互联网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无论你孩子求学还是你写作上有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专家去问,于是我们就成立了这家定位为知识分享的公司。在我们做的项目里,现在比较火的是分答,可能因为大家觉得分答比较好玩。当然在好玩儿、新奇之外,我觉得真正能够留存下来、同时也是我们的重要资源的是那些专业人士。

  在上线一个多月的时候,我们去梳理内部50多万答复,发现分答上有5000多个医生。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位“儿科男神崔玉涛”,他在微博上有547万粉丝,我们当时就想了,要把他打造成为一个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他上线46天,回答了400个问题,赚了17万元,平均420元一分钟,基本上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儿科问题。他每天收到的问题差不多有1000多条,但只回答其中的10个,按照这样的节奏,基本上他把自己的内容也沉淀下来了。当然,我们也帮他做了一些分类:这些是牙疼问题,这些是母亲焦虑问题,那些是过度养护问题。我们把本来只有一分钟的回答和其同类放在一起,做成一些10分钟的小音频,再做二次传播,崔玉涛同时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传播。当然,崔玉涛也肯给我们站台、拍广告、做公益,这是因为当一个平台和一个网红有了良性互动,他们的关系就会发生一些真正的转化。

  在知识分享这个领域,我们真的想认认真真地做,我们相信如果一个平台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些意见领袖,帮他们做宣传和正能量的传播,意见领袖也会得到想要的东西。顺便说一句,我们后来把崔玉涛赚的17万元连同分答10%的提成,都捐给了韩红的慈善基金会。因为崔玉涛一开始就说,我其实更想让大家来提一些好问题。

  (作者为研修班教师,分答&在行联合创始人、运营副总裁)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