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
对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来说,参加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有着独特的意义。两年前,她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亲聆习近平总书记与文艺工作者交流谈心;这一次,又听到总书记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两年时间里,全国文艺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上海沪剧院也在深入生活、坚守传统和打造精品剧目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相继推出沪剧《邓世昌》《回望》等剧目,以传承和保护敦煌文化为题材的沪剧《敦煌女儿》也在紧锣密鼓创作之中。
在茅善玉看来,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号召,大家都沉下了心,深入生活,创作精品,这个过程渐渐地把文艺环境、创作风气拨正了,“两次讲话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紧紧扣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那一天,上海沪剧院新编沪剧《邓世昌》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引起热烈反响。今年,上海沪剧院的新作《回望》则以全新视角反映一个现代都市白领对革命先烈感人业绩的回望和思索。在继承沪剧优良传统的同时,上海沪剧院一系列紧跟时代、贴近现实的创作,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上海沪剧院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鲜明体现,也让茅善玉感触良多。
“戏曲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剧种很多,体现出传统文化丰富多元的样貌,而且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因此我们的创作一定要认得准、静下心、耐得住,既要潜心深扎、体验生活,又要在不断的检验、修改、打磨中精益求精、趋于完善。”茅善玉说。
继前不久沪剧《邓世昌》《回望》在北京演出之后,经打磨完善的《邓世昌》又将于2017年1月5日至6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一开始,不少人对上海沪剧院创排《邓世昌》并不看好,觉得不适合沪剧。“但我们感觉有这个使命,一旦认准了目标、下定了决心,就坚持了下来。”茅善玉告诉记者,创作过程中,上海沪剧院组织主创一行30余人到上海水警区某部,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接受严格训练。认真体验生活,在艺术上较真,接受观众的检验,这也是茅善玉带领上海沪剧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深切体会。
茅善玉和她的团队曾多次远赴敦煌,采访出身上海,却扎根大西北、为传承和保护敦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茅善玉告诉记者,以樊锦诗为故事原型的沪剧《敦煌女儿》已经酝酿了好多年,每一次到敦煌,都有一种深深的触动。她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为什么能够延绵不绝传续下来,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总有那么一批人,愿意去奉献、去坚守。习近平总书记讲文化自信、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其中就蕴含着一种坚守的内涵。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说创作要为了什么、要赶快,而是要有为文化而坚守的虔诚和笃定。”